这个课程项目计算了strahler number; 这个很有利于理解二叉树和链表。
上传时间: 2014-01-30
上传用户:ryb
利用摄动方法计算高斯粗糙表面的te、tm反射率
上传时间: 2014-01-27
上传用户:wweqas
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CRC 并行计算原理及实现方法,适于不同的CRC 生成多项式和不同并行度(如8 位、16 位、及32 位等) ,与目前已采用的查表法比较,不需要存放余数表的高速存储器,减少了时延,且可通过增加并 行度来降低高速数传系统的CRC 运算时钟频率.
上传时间: 2017-08-02
上传用户:wang0123456789
学生管理系统 用链表实现存储 能实现查询 删除 平均分 总分计算 学生信息输出
上传时间: 2014-01-07
上传用户:稀世之宝039
该程序用来实现发输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的计算。程序实现中定义的类的功能主要有计算负荷频率指标、形成停用表、并联卷积计算、发电机与负荷并联卷积、串联卷积、计算并输出可靠性指标的结果等。
上传时间: 2017-09-11
上传用户:CHINA526
用链表实现的稀疏多项式的计算,这是我在数据结构课上写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上传时间: 2014-01-01
上传用户:tonyshao
PyEphem是Python下的一个软件包,可以用来进行专业水平的星历表计算,用户可用其计算不同 坐标系下太阳、月亮、行星、彗星及人造卫星的位置,亮度,出没时刻,中天时刻等等。这为天文 爱好者制作星历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初次接触该软件可能觉得无从下手,本文做简要介绍。
上传时间: 2016-05-19
上传用户:eeworm
用STC15W4KxxS4系列单片机输出两路互补的SPWM,带头文件及excel正弦波表计算.zip
上传时间: 2022-06-28
上传用户: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楼宇或住宅小区的用电管理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化、网络化。论文针对传统的电表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差、计量不精确、人工抄表费时费力、功能单一等缺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以太网传输的三相电量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电能计量芯片CS5460A负责采集电量,AT89S53单片机作为数据处理的核心部件,通过SPI总线传送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等实时测量值,并用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实现以太网通信,配合上位机显示,对电能进行集中管理。 本系统采用电子计量芯片代替传统的机械脉冲式电能表,并结合用电特性,使得电能计量精度大大提高,电量统计也更加精确。电能表输出的脉冲信号经过网络模块的统计换算之后,通过以太网传输给管理计算机,使得传输距离大大增加。用电量信息经过统计计算存入数据库,可以生成一个用户用电报表并可打印出来,这样可有效的把电能计量、收费管理、用电过程管理等功能集于一体。采用以太网总线控制,不仅减少了布线的成本和难度,且利于数据在局域网内的共享。 本文首先对当前电子式电能表的发展情况、技术特点作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其次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及系统软件设计,并对以太网通信的重要依据-TCP/IP协议作了全面的分析,介绍了TCP/IP协议的四个协议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及其具体实现方法,精简了TCP/IP协议。最后简单介绍了上位机上的管理软件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6-09
上传用户:youth25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通用直流电参数测量设备,精度等级一般为0.5级或0,2级,精度更高的测量仪表(校表)一般为0.1~0.05级。而数字仪表使用的CPU大多数仍采用8位或16位单片机,由于其处理速度慢,不易实现更多的功能。软件上还是采用汇编语言编程,流程上沿用传统的线性程序,不便于软件的升级和维护。而国外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往往价格很高。为了更好地满足计算过程中准确性、精确性、快速性以及日后客户对仪表功能上的升级要求,克服目前国内现行的直流电参数测量仪器存在的局限,同时获得更高的性价比,本文在充分分析和吸收当前国内外数字仪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后,研制了一种基于32位ARM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的智能直流校验表,精度已达到了0.05级,该仪器是目前国内直流电参数测量的最高性能仪器之一,可广泛用于实验室、计量院所、电力系统等部门作为0.1级、0.05级直流电压、电流测量标准或现场检测。 本文首先对直流表的各种测量功能和精度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仪器的总体框架和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措施。本装置硬件上采用ARM结构,以恩智浦公司的ARM微控制器(LPC2134)为控制核心,实现测量、校准、通信和显示功能。软件上则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进行了仪表的总体程序设计。 在介绍了对直流表硬件电路的设计及驱动程序的编写后,再简单阐述了μC/OS-Ⅱ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在ARM微控制器(LPC2134)上的移植,并详细介绍了基于μC/OS-Ⅱ平台应用程序的任务划分,在设计了全部程序后,探讨了误差的分类和产生原因,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上传时间: 2013-06-25
上传用户:元宵汉堡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