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C12系列单片机与PC机在数据采集系
上传时间: 2013-11-03
上传用户:shirleyYim
基于LabVIEW2012FPGA模式的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摘 要: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系统精度,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工具研究并设计了一 种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FPGA编程模式和网络流技术实现大批量数据实时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存储。系 统硬件采用美国NI实时控制器CRIO⁃9025,实现16路数据可靠采集与存储。实验仿真及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 统能够精确地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以及分析处理,达到了项目要求。 关键词:FPGA;FIFO;网络流;数据采集系统;SQL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N9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4)14⁃0142⁃04 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2012FPGA pattern WANG Shu⁃dong1,2 ,WEI Kong⁃zhen1 ,LI Xiao⁃pei1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 2. Gansu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Lanzhou 730050,China)
上传时间: 2022-02-18
上传用户:
C和BASIC对51系列编实现PC机与MCU通信,以将MCU作PC的前端数据采集器或命令执行器.
上传时间: 2013-12-20
上传用户:wfeel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mPactFlash(CF)接口的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 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CF接口控制及数据采集控制:CF接口部分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传 送,数据采集控制部分完成量程变换!模数转换控制等功能"上位机基于CF接口与下位 机进行数据通信,给下位机发送量程控制字!数据采集参数等命令,采用中断方式接收下 位机采集过来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下位机只完成数据的采集"这种方案最大的优势是上位 机端的数据处理软件易于修改,以面向不同的应用" 目前基于CF接口的设计采用专用芯片实现接口控制,由FPGA!DSP等实现逻辑功 能,这种多芯片方案虽然设计简单,但成本高,功耗大"本课题首先根据CF规范,设计 了一种基于可编辑逻辑器件的CF卡端接口,实现了存储器模式和I/O模式两种传输方式 的接口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相比较传统方案,本方案设计灵 活,系统成本和功耗更低"此外,本课题设计的基于可编辑逻辑器件的CF卡端接口具有 通用性,在此基础上可实现其它多种基于CF接口的便携式I/O设备" 本课题完成的数据采集系统中,用于逻辑控制的可编程逻辑器件采用了FPGA和 CPLD两种实现方案"在完成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 统成功地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和控制,采用CPLD作为本设计的逻辑控制在系 统功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标签: ComPactFlash接口可编辑逻辑器件数据采集系统
上传时间: 2015-05-25
上传用户:wjc5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签: 数据采集与处理
上传时间: 2013-04-15
上传用户:eeworm
专辑类-数字处理及显示技术专辑-106册-9138M 数据采集与处理-494页-11.4M.pdf
上传时间: 2013-07-28
上传用户:gyq
本文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基于ARM平台和GSM短消息之上的远程电机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应用背景是城市污水泵站的无线监测和控制系统的实现需求,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和无线通讯的方式,统一调配全市污雨水的排放,汛期社会效益非常突出。但是采用专用无线通讯设备,专用性很强且价格较为昂贵,无法实现高速联接,不易于更新换代。 对于众多城市的雨污水泵站控制系统,本文提出的低成本的智能控制系统和GSM短消息相结合的技术非常实用。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GSM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人们可以期待高度开放、使用灵活方便、功能强大的低成本智能控制系统的出现,特别是在旧有泵站的技术改造中。 在本文中主要就这一技术的几个关键部分比如被控电机的数据采集和监控信息的短消息编解码传输做了深入探讨。对GSM短消息协议的研究和编解码传输的实现是本文研究的难点和重点。GSM短消息协议是一个很复杂的通信协议,要想掌握它还必须理解GSM系统协议的相关部分,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比较深厚的通信技术知识。
上传时间: 2013-06-19
上传用户:gonuiln
在电力系统容量日益扩大和电网电压运行等级不断提高的潮流下,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在运行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向自动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需求,电子式互感器取代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压侧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Rogowski线圈是电流传感元件,本文总绐了Rogowski线圈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线圈的等效电路和相量图,线圈的电磁参数计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一款高精度PCBRogowski线圈。电容分压器是电压传感元件,文章中介绍了传感器的原理、传感器的模型结构,针对其自身结构缺陷和工作环境的电磁干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积分器的性能一直是影响Rogowski线圈电流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模拟积分器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输入动态范围大等优点;数字积分器具有性能稳定,精度高等优点。后者的优势使其成为近年来Rogowski线圈电流互感器实用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数字积分器设计的方法,其中包括了积分算法的选择,积分输入采样率和分辨率的确定,数字积分器的通用结构,积分初值的选择方法等。 为了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文章中的系统只采用激光供电模式,降低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耗就成了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低功耗处理方法,分析了激光器的特性,光电池的特性和光电转换器件的特性,并根据这些器件的特性,改进了数据发送激光器的驱动电路,大幅度降低了系统的功耗,保证了系统在较低供电功率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论文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传时间: 2013-07-10
上传用户:zsjzc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之一的电力行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电力系统输配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越来越受到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关注。输电线路的各种事故是影响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套输电线路综合在线监测系统。 本文研制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终端通过测量线路的泄漏电流、分布电压、气候参数以及图像信息,并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后,将数据发送到后台监控中心,达到对输电线路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线路的评估信息提供给电力部门作为其安排检修的依据,可以大大减少电力部门的工作量并预防线路事故的发生。 针对本系统功能丰富、监测参数众多的特点,作者设计了基于ARM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通过对ARM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了监测终端的数据采集处理功能。终端的数据传输功能由ARM和无线传输模块配合完成,实现了GPRS和GSM SMS两种数据传输方式。 本文是对输电线路综合在线监测终端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总结,本文内容主要偏重于监测终端硬件和软件的研究设计。论文在最后一部分对运行得到的数据也进行了分析、总结。 本文研制的输电线路综合监测终端已在在几条高压输电线路上挂网运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各方面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zhaiyanzhong
控制器局域网(CAN)最初是由德国BOSCH公司为汽车的监测、控制系统设计的。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持分布式控制或者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由于其具有多主机、高性能以及高可靠性,CAN总线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控制、过程控制、机械工业、纺织机械、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以及传感器等领域。CAN总线已经形成国际标准,并已被公认为几种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电动车的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车已经开始迈向了市场普及的道路。对于电动车电池的管理和维护越来越成为电动车发展的重点之一。由于CAN具有抗干扰性强、连接简单、无主通信等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因此,本文利用CAN总线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电池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经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在实际应用中得以实现。 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和用户管理层三个部分。数据采集层的主要任务是电池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发送;数据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CAN总线接收数据采集层发送的实时数据,并将其转换成RS232串口协议发送到上位机;用户管理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串口接收数据,实时显示,存储和分析。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 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独立的层,分别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增强了系统的应用性; (2) 详细的研究了CAN2.0B协议和SAE J1939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设计的通讯协议; (3) 深入研究了MC9S12DG128芯片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方法;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利用目前汽车工业广泛采用的CAN总线协议,设计了一套简单,高效,稳定的电池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并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将整个系统分为3个层,大大提升了系统的模块化水平,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上传时间: 2013-07-07
上传用户:141781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