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t only for professional appli- cations but also for many fields in our daily routine and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In 1990, a mobile telephone was still quite expensive, whereas today most teenagers have one, and they use it not only for calls but also for data transmission. More and more computers us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and au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has become digital.
标签: Applications and Theory OFDM CDMA of
上传时间: 2020-06-01
上传用户:shancjb
该文是 中兴通讯公司 CDMA事业部整理的硬件电路设计规范,在编写我司自己的电路设计规范中,提供了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该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理图的制图规范,一部分是电路设计的规范,其中电路设计规范从电路设计(如通用准则、电源、时钟、逻辑器件、保护器件等多个章节展开)、可靠性设计、SI/PI设计、系统性设计、可生产性设计、可测试性等多个方向展开。并最终形成checklist逐条检验准则,干货很多。
上传时间: 2021-11-05
上传用户:
JESD DDR SpecDDR5 SDRAM的主要特性是芯片容量,而不仅仅是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DDR5预计将带来4266至6400 MT / s的I / O速度,电源电压降至1.1 V,允许的波动范围为3%(即±0.033V)。每个模块使用两个独立的32/40位通道(不使用/或使用ECC)。此外,DDR5将具有改进的命令总线效率(因为通道将具有其自己的7位地址(添加)/命令(Cmd)总线),更好的刷新方案以及增加的存储体组以获得额外的性能
上传时间: 2022-02-02
上传用户:qdxqdxqdxqdx
5G 底层核心技术专利现状分析 无线通信技术从 2G 到 3G 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从单纯的语音通话和简单的短信数据传输, 跨入了无线互联网。 在 2009 年发放 3G 牌照的时候,产业界最希望找到的是应用无线宽带能力的杀手级应用。 当时最早的应用是把 3G 当做无线上网卡销售,例如中国电信的 CDMA2000 每月 300 小时不限流 量的 3G 上网卡。而通过 4 年多的产业实践,到了 4G 时代,应用无线宽带能力的导航、音乐、 在线视频、购物、支付、游戏等杀手级应用已经涌现,无线宽带的流量开始变得珍贵,目前中 国电信的 4G 套餐就没有按小时计费全部都按流量计费。 正是看到了产业的兴旺发达,在 2013 年刚刚发放 4G 牌照后,2015 年 5G 就成为了热门的 话题。之前的分析占据 5G 产业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底层核心技术。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 5G 的 框架还没有确定,谈核心空口技术是否过早。 5G 底层技术专利形成时间远早于 5G 标准框架 目前对于 5G 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加速,但初步的框架确定估计也要到 2016 年。但标 准框架未定之时,正是底层技术核心专利争夺的关键时期。从历史上的经验看。我国自主提出 的 3G 国际标准 TD-SCDMA 的标准框架专利 CN97104039.7 是在 1997 年由信威通信申请的。而高 通公司赖以掌控 3G 产业链命脉的底层 CDMA 核心专利却是美国高通公司于
标签: 5g
上传时间: 2022-02-21
上传用户:
解读 5G 八大关键技术 【摘要】5G 不是一次革命,5G 是 4G 的延续,我相信 5G 在核心网部分不会有太 大的变动,5G 的关键技术集中在无线部分。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觉得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 5G?不是因 为通信工程师们突然想改变世界,而炮制了一个 5G。是因为先有了需求,才有了 5G。什么需求? 未来的网络将会面对:1000 倍的数据容量增长,10 到 100 倍的无线设备连接, 10 到 100 倍的用户速率需求,10 倍长的电池续航时间需求等等。坦白的讲,4G 网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 5G 就必须登场。 但是,5G 不是一次革命。5G 是 4G 的延续,我相信 5G 在核心网部分不会有 太大的变动,5G 的关键技术集中在无线部分。虽然 5G 最终将采用何种技术,目前 还没有定论。不过,综合各大高端论坛讨论的焦点,我今天收集了 8 大关键技术。 当然,应该远不止这些。 1.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 我们知道 3G 采用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irect Sequence CDMA ,DS-CDMA) 技术,手机接收端使用 Rake 接收器,由于其非正交特性,就得使用快速功率控制 (Fas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来解决手机和小区之间的远-近问题。 而 4G 网络则采用正交频分多址(
标签: 5G
上传时间: 2022-02-25
上传用户:20125101110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一、概述: 干扰,泛指一切进入信道或通信系统对合法信号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影响非期 望信号。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是影响无线网络掉话率、接通率等系统指标的重要 因素之一。它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通话质量。 1.1、干扰的分类: (1)、从频段上可分为上行干扰与下行干扰。上行干扰定义为干扰信号在移 动网络上行段,基站受外界射频干扰源干扰。上行干扰的后果是造成基站覆盖率 的降低。物理上看,在无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基站能够接收较远处手机信号。当上 行干扰出现时,期望的手机信号需强于干扰信号,基站才能与手机联络,因此手机 必须离基站更近,因此造成了基站覆盖率的降低。下行干扰是指干扰源所发干扰 信号在移动网络下行频段,手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无法区分正常基站信号,使手机 与基站联络中断,造成掉话或无法登记。由于基站下行信号通常较强,对 GSM 来说, 当某一下行频点被干扰时,手机能够选择次强频点,与其他基站联络。而 CDMA 本 身即自扰系统,因此上行干扰的危害比下行干扰更严重。
上传时间: 2022-02-25
上传用户:kingwide
HUAWEI MH5000-31 5G模块AT命令手册,用于开发华为MH5000-31模块使用。本文根据终端设备的需求,实现了国际标准(如 3GPP 和 ITU-T)中的部分 AT 命 令。本文还描述了终端设备实现的私有 AT 命令接口,私有 AT 命令接口是为了更好 或更方便地实现某种功能。 本文不描述标准已经定义或 MT 已实现,但华为终端产品需求涉及不到的接口。对于 AT 命令接口的描述,仅限于接口数据包本身,以及 TE 和 MT 对接口的使用方法和 使用流程,不包括与接口不直接相关的内容。本文也仅限于描述 TE 和 MT 之间 Rm 接口范围内的 AT 命令接口,而不描述 MT 与 IWF 之间 Um 接口范围内的 AT 命 令接口。 AT 命令是 TE 和 MT 之间的通信命令协议。如果有新款 MT 产品需要和现有 TE 对接,而现有 TE 是按照本 AT 规范实现的,则新款 MT 必须遵守此规范才能保证 两者成功对接。比如新款模块和现有 PC 统一后台对接,那么新款模块必须遵守此规 范;反之亦然,比如新开发某 PC 后台或 PC 工具,也要遵守此规范,才能和现有的 终端产品对接。若 TE 和 MT 不用 AT 命令通信,则不受本规范限制。
上传时间: 2022-03-22
上传用户:1208020161
资源较大,分为3个部分,已全部上传:第一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1-418892.html 第二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2-418893.html 第三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3-418894.html 全书共分8章。第1章,概论。是本书的总纲,主要介绍了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定义、分类及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内容等。第2章,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主要技术参数,人手臂作用机能初步分析及工业机器人的手部、手腕、手臂、机身、行走机构等原理结构和特点。第3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先后介绍了齐次坐标与动系位姿矩阵、齐次变换等基本概念,在对机器人的位姿分析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建立的方法与步骤。第4章,机器人传感器技术。首先介绍了机器人常用传感器的分类、要求及选择,然后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原理等。第5章,机器人驱动技术。先后介绍了机器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和新型驱动技术原理及结构。第6章,机器人控制技术。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控制方式分类、机器人位置控制、运动轨迹规划、力(力矩)控制、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第7章,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法与实例。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系统设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昆山1号6轴机器人系统设计”和“MT-R智能型移动机器人设计”过程的方法与步骤。第8章,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和仿人机器人等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本书适合理工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之用。如作为大专生教材可适当删减;作为研究生用书时,部分章节应适当加深。书中有关*号的内容可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内容。
标签: 机器人
上传时间: 2022-04-07
上传用户:
资源较大,分为3个部分,已全部上传:第一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1-418892.html 第二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2-418893.html 第三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3-418894.html 全书共分8章。第1章,概论。是本书的总纲,主要介绍了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定义、分类及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内容等。第2章,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主要技术参数,人手臂作用机能初步分析及工业机器人的手部、手腕、手臂、机身、行走机构等原理结构和特点。第3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先后介绍了齐次坐标与动系位姿矩阵、齐次变换等基本概念,在对机器人的位姿分析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建立的方法与步骤。第4章,机器人传感器技术。首先介绍了机器人常用传感器的分类、要求及选择,然后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原理等。第5章,机器人驱动技术。先后介绍了机器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和新型驱动技术原理及结构。第6章,机器人控制技术。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控制方式分类、机器人位置控制、运动轨迹规划、力(力矩)控制、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第7章,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法与实例。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系统设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昆山1号6轴机器人系统设计”和“MT-R智能型移动机器人设计”过程的方法与步骤。第8章,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和仿人机器人等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本书适合理工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之用。如作为大专生教材可适当删减;作为研究生用书时,部分章节应适当加深。书中有关*号的内容可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内容。
标签: 机器人
上传时间: 2022-04-07
上传用户:ttalli
资源较大,分为3个部分,已全部上传:第一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1-418892.html 第二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2-418893.html 第三部分:https://dl.21ic.com/download/_3-418894.html 全书共分8章。第1章,概论。是本书的总纲,主要介绍了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定义、分类及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内容等。第2章,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主要技术参数,人手臂作用机能初步分析及工业机器人的手部、手腕、手臂、机身、行走机构等原理结构和特点。第3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先后介绍了齐次坐标与动系位姿矩阵、齐次变换等基本概念,在对机器人的位姿分析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建立的方法与步骤。第4章,机器人传感器技术。首先介绍了机器人常用传感器的分类、要求及选择,然后较为深入地介绍了机器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原理等。第5章,机器人驱动技术。先后介绍了机器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和新型驱动技术原理及结构。第6章,机器人控制技术。主要讲述工业机器人控制方式分类、机器人位置控制、运动轨迹规划、力(力矩)控制、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等内容。第7章,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法与实例。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系统设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昆山1号6轴机器人系统设计”和“MT-R智能型移动机器人设计”过程的方法与步骤。第8章,机器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微型机器人和仿人机器人等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本书适合理工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之用。如作为大专生教材可适当删减;作为研究生用书时,部分章节应适当加深。书中有关*号的内容可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内容。
标签: 机器人
上传时间: 2022-04-07
上传用户:king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