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发展的当前,音视频等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视频的海量性成为阻碍其应用的的瓶颈之一。在这种情况下,H.264作为新一代的视频压缩标准,以其高性能的压缩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问题。H.264通过运动估计/运动补偿(MP/MC)消除视频时间冗余,对差值图像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消除空间冗余,对量化后的系数进行可变长编码(VLC)消除统计冗余,获得了极高的压缩效率。随着嵌入式处理器性能的逐渐提升和3g网络即将商用的推动,H.264以其优秀的压缩性能,无论是无线信道传输方面,还是存储容量有限的嵌入式设备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H.264在提升压缩性能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算法复杂度的成倍增加,实际应用中人们对视频解码的实时性要求严格,已出现的对应算法代码多基于PC通用处理器实现,而嵌入式设备的主频和处理能力仍然相对有限,存储容量相对较小,总线速率相对偏低,因此必须对标准对应算法进行优化移植,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本文在对H.264标准及其新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后,重点研究了在解码端如何针对解码耗时较多的模块进行改进,然后将算法移植到ARM平台,并针对平台特点作出相应优化,最后完成解码图象显示,并给出了测试结果。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详细分析了H.264的参考软件JM中解码流程,并利用测试工具分析了各模块耗时,针对耗时较多的模块如插值运算及去块滤波模块,提出了对应的改进算法并在H.264的参考软件JM86上进行了实现,PC测试实验证明了算法改进的优越性和运算优化的可行性。最后针对ARM平台,在对程序结构和对应代码进行优化之后,将其移植到WINCE系统之下,同时给出了WINCE平台解码后图象加速显示方法,并对最终测试结果与性能做出了评价。
上传时间: 2013-06-04
上传用户:shijiang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宣布推出一款全新的线性均方根(RMS)射频功率(RF)检波器,它不但具有业界最高的精确度,而且动态范围可高达40dB。这款型号为 PowerWise® LMH2120 的芯片扩大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并延长了第三代(3g)及第四代(4G)移动电话的电池寿命。
标签:
上传时间: 2013-05-20
上传用户:wmwai1314
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今年3g牌照的发放,视频业务在移动多媒体方面将会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移动终端上实现支持高效视频编码标准的解码功能就成为一项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H.264作为新一代的高压缩率的视频标准,凭借其较高的压缩率和优秀图像质量,使得H.264只要利用较小的空间就能存储更多的视频数据,在更低的网络带宽条件下提供更优质量的视频。然而高度的压缩必然付出较高的硬件代价。如何能完成视频良好解码并能节约硬件资源成为研究热点。 考虑到H.264视频编解码的计算复杂度,在硬件选择上一般比较注重高性能处理器的选择。计算目前主流的实现方式包括ASIC的专用集成芯片实现或者是DSP的软件实现。ARM处理器伴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对支持数字信号处理的功能加强后,在视频编解码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以WindowsCE5.0和S3C2440A嵌入式平台作为H.264解码器的载体,研究的代码版本是t264-src-0.14,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研究了H.264视频压缩标准和它的体系结构,尤其是对解码器部分进行了硬件要求的分析。 深入研究了WINCE5.0和ARM结合的平台特性,根据实际的硬件平台需要,定制了相应的操作系统。 完成了基于T264代码的解码库在WINCE5.0下的移植,并进行了相应的代码和算法的优化并完成了基于WINCE5.0操作系统下播放程序的编写。 通过实验数据证明,在基于单核的ARM芯片中,主要靠软件进行QCIF格式的H.264视频解码从而获得良好播放效果的方法是有效的。
上传时间: 2013-07-24
上传用户:myworkpost
随着3g网络建设的展开,移动用户数量逐渐增加,用户和运营商对网络的质量和覆盖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实际工作中,基站成本在网络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基站选址是建网的主要难题之一。同基站相比,直放站以其性价比高、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在我国移动网络上有着大量的应用。目前,直放站已成为提高运营商网络质量、解决网络盲区或弱区问题、增强网络覆盖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传统的模拟直放站受周边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抗干扰能力较差、传输距离受限、功放效率低,同时设备间没有统一的协议规范,无法满足系统厂商与直放站厂商的兼容,所以移动通信市场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正是以设计新型数字化直放站为目标,以实现数字中频系统为研究重心,围绕数字中频的相关技术而展开研究。 文章介绍了数字直放站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数字直放站系统的设计思想及总体实现框图,并对数字直放站数字中频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模块划分。针对其中的数字上下变频模块设计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作详细介绍,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信号采样理论、整数倍内插和抽取理论等,在理论基础上阐述了一些具体模块的高效实现方案,最终利用FPGA实现了数字变频模块的设计。 在数字直放站系统中,降低峰均比是提高功放工作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降低峰均比的三类算法,然后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在综合考虑降低峰均比效果与实现复杂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二次限幅算法。通过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后,针对其中的噪声整形滤波器提出了“先分解,再合成”的架构实现方式,并指出其中间级窄带滤波器采用内插级联的方式实现,最后整个算法在FPGA上实现。 在软件无线电思想的指导下,本文利用系统级的设计方法完成了WCDMA数字直放站中频系统设计。遵照3gPP等相关标准,完成了系统的仿真测试和实物测试。最后得出结论:该系统实现了WCDMA数字直放站数字中频的基本功能,并可保证在现有硬件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载波间平滑过渡、不同制式间轻松升级。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赵安qw
低密度校验码(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是一种性能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已被广泛地采用到各种无线通信领域标准中,包括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欧洲第二代卫星数字视频广播标准(DVB-S2,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Satellite 2)、IEEE 802.11n、IEEE 802.16e等。它是3g乃至将来4G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当今LDPC码构造的主流方向有两个,分别是结合准循环(QC,Quasi Cyclic)移位结构的单次扩展构造和类似重复累积(RA,Repeat Accumulate)码构造。相应地,主要的LDPC码编码算法有基于生成矩阵的算法和基于迭代译码的算法。基于生成矩阵的编码算法吞吐量高,但是需要较多的寄存器和ROM资源;基于迭代译码的编码算法实现简单,但是吞吐量不高,且不容易构造高性能的好码。 本文在研究了上述几种码构造和编码算法之后,结合编译码器综合实现的复杂度考虑,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基于二次扩展(Dex,Duplex Expansion)的QC-LDPC码构造方法,以实现高吞吐量的LDPC码收发端;并且充分利用该类码校验矩阵准循环移位结构的特点,结合RU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编码器的设计方案。 基于二次扩展的QC-LDPC码构造方法,是通过对母矩阵先后进行乱序扩展(Pex,Permutation Expansion)和循环移位扩展(CSEx,Cyclic Shift Expansion)实现的。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可变码长、可变码率,一般编译码器需同时支持多个乱序扩展和循环移位扩展的扩展因子。本文所述二次扩展构造方法的特点在于,固定循环移位扩展的扩展因子大小不变,支持多个乱序扩展的扩展因子,使得译码器结构得以精简;构造得到的码字具有近似规则码的结构,便于硬件实现;(伪)随机生成的循环移位系数能够提高码字的误码性能,是对硬件实现和误码性能的一种折中。 新编码器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资源的复用,使得实现复杂度近似与码长成正比。考虑到吞吐量的要求,新编码器结构完全抛弃了RU算法中串行的前向替换(FS,Forward Substitution)模块,同时简化了流水线结构,由原先RU算法的6级降低为4级;为了缩短编码延时,设计时安排每一级流水线计算所需的时钟数大致相同。 这种码字构造和编码联合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势:相比RU算法,新方案对可变码长、可变码率的支持更灵活,吞吐量也更大;相比基于生成矩阵的编码算法,新方案节省了50%以上的寄存器和ROM资源,单位资源下的吞吐量更大;相比类似重复累积码结构的基于迭代译码的编码算法,新方案使高性能LDPC码的构造更为方便。以上结果都在Xilinx Virtex II pro 70 FPGA上得到验证。 通过在实验板上实测表明,上述基于二次扩展的QC-LDPC码构造和相应的编码方案能够实现高吞吐量LDPC码收发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LDPC码正向着非规则、自适应、信源信道及调制联合编码方向发展。跨层联合编码的构造方法,及其对应的编码算法,也必将成为信道编码理论未来的研究重点。
上传时间: 2013-07-26
上传用户:qoovoop
在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如何实现密集城区的无线网络覆盖是目前基站的发展方向。目前网络覆盖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把传统宏基站的基带处理和射频部分分离,分成基带处理单元和射频拉远单元两个设备,这样既节省空间、降低设置成本,又提高了组网效率。本文研究的数字收发机用于WCDMA基站系统的射频拉远单元中,实现移动通信网中射频信号的传输工作。 数字收发机主要由射频处理部分、模数/数模转换部分、数字上下变频处理部分、接口转换以及数字光模块组成。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数字上下变频处理部分。设计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架构和FPGA技术,所设计的数字上下变频部分可以在不修改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只需修改软件部分的参数则可实现多种频率的变频处理,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且缩短了开发周期。 根据系统设计的设计要求,以及现有芯片使用情况比较,本文选用Altera公司的:FPGA芯片,应用公司提供的Dspbuilder作为系统级的开发工具,应用Quartus Ⅱ作为综合、布局布线工具实现数字上下变频处理部分设计。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数字收发机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数字收发机的实现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功能; (2)通过对数字上下变频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出数字上下变频的结构、实现方法及性能; (3)通过对数控振荡器、CIC滤波器、FIR滤波器进行理论研究、内部实现结构以及性能分析,得出具体的参数和仿真实现结构; (4)使用FPGA中的IP核技术来实现数字上下变频,利用Matlab中Dspbuilder提供的IP核分别进行NCO、CIC、FIR的仿真工作;并得出数字上下变频的总体仿真实现结果; (5)对高速收发通道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根据系统的要求给出了数据帧结构,并采用Altera的第三代FPGA产品Stratix Ⅱ GX系列芯片实现了数字收发机的信号的串并/并串的接口转换。为后续继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上传时间: 2013-06-21
上传用户:zhuo0008
当前正处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与3g相关的无线网络终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3g无线网络终端选择一个高性能的处理器,并且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满足3g时代人们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无疑是一个有意义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OMAP(Open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Platform)是美国德州公司(TI)推出的专门为支持第三代(3g)无线终端应用而设计的应用处理器体系结构。OMAP处理器平台堪称无线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它提供了语音、数据和多媒体所需的带宽和功能,可以极低的功耗为高端3g无线设备提供极佳的性能。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开发基于OMAP5910处理器的具有多个扩展接口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以及摄像头显示驱动程序,以便能为3g相关的无线网络终端提供一个系统级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OMAP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并对OMAP5910处理器的硬件结构进行了简单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MAP5910嵌入式平台的FPGA设计,包括用FPGA扩展的接口:触摸屏接口,硬盘接口,以太网接口;控制的接口:USB口,串口;以及实现的功能:与OMAP5910处理器的通信功能,中断控制功能,选择启动顺序功能,复位延时功能。然后介绍了基于OMAP5910的摄像显示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摄像头接口和摄像头模块,EMIFS和EMIFF接口以及LCD接口。最后描述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下摄像头驱动程序的完整实现过程。
上传时间: 2013-05-24
上传用户:mfhe2005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向商业化的迈进,以及超三代(Beyond 3g) 或被称之为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对更高速率、更大容量和更好服务质量的通信系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可利用的无线频谱资源是有限...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mslj2008
近年来,GPS技术迅速发展,并随着3g时代的到来,其应用领域日益广阔,需求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电路系统设计越来越复杂,上市时间日益缩短,集成电路设计方法面临重大变革。因此采用新型方法学来设计GPS接收系统是必要的。 本文基于GPS原理,采用可复用的IP技术和软硬协同设计技术,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GPS SOC接收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GPS信号解调的原理,提出了一种高性能的捕获和跟踪系统结构,详细说明了其工作流程和设计原理。其次,基于高性能总线的选取提出了整个基带系统地结构,并阐明了总线上的各个模块设计方法。采用了直接复用的测试手段和FPGA的测试平台,缩短开发周期,而且保证了对整个系统测试的覆盖率。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最大特色在于易于集成到其它系统中,并且仅占用10个芯片端口,实现了IP化的设计目的。 最后本文介绍了测试过程中所采用的基于FPGA平台的仿真验证方案和测试方法,并给出了最终的测试结果,达到了对卫星信号搜索定位的目的。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starlet007
2011年全国高校嵌入式系统师资培训。1.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及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2.掌握ARM处理器开发方法 3.了解cortex-m3+ucosII开发方法 4.掌握Linux系统移植、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方法 5.掌握Android系统移植、应用开发方法 6.掌握“3g智能机器人”实训项目的教学实施方法
标签: 嵌入式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5-31
上传用户:dongqiang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