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7053计量芯片驱动 M0单片机驱动程序
上传时间: 2021-05-07
上传用户:175192387
ATT7022是常用的一款三相计量芯片,本文档详细的介绍了芯片的参数。
上传时间: 2022-01-15
上传用户:qingfengchizhu
高频、微波场强与干扰的计量测试
上传时间: 2022-05-17
上传用户:XuVshu
热计量表MBUS远传总线接线标准1.M-BUS介绍M-Bus(是Paderborn大学的Dr.Horst Ziegler与TI公司的Deutschland GmbH和TechemGmbH共同提出的,)专门用于公共事业仪表的总线结构,称Meter-Bus,简称M-Bus.M-Bus仪表总线属于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处于同一幢建筑或方圆几公里远地域内的专用网络,被用于连接远程监控计算机和工作站、测量仪表等设备,以便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M-Bus仪表总线具有LAN的3个基本特征:(1)范围,(2)传输技术,(3)拓扑结构。LAN具有星形、环形和总线形拓扑结构。M-Bus一般采用总线形拓扑结构。如下图M-Bus仪表总线可以满足由电池供电或远程供电的计量仪表的特殊要求。当计量仪表收到数据发送请求时,将当前测量的数据传送到主站,(主站可以是手持单元、计算机或其它终端),主站定期地读取某幢建筑中安装的计量仪表的数据。一般而言,挂接在仪表总线上的计量仪表的数目可达数百个,数据传输距离达数千米。在总线上传送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快速性。通信线选择通常选择2芯1.0mm2的RVVP多股铜线线,电源及通信线复用。网络最远距离不宜超过1000m,最大负载数量不宜超过256户。安装注意事项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
HLW8032 是一款高精度的电能计量 IC,它采用 CMOS 制造工艺,主要用于单相应用。它能够测量线电压和电流,并能计算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素。 该器件内部集成了两个∑-Δ型 ADC 和一个高精度的电能计量内核。HLW8032 可以通过 UART口进行数据通讯,HLW8032 采用 5V 供电,内置 3.579M 晶振,8PIN 的 SOP 封装。 HLW8032 具有精度高、功耗小、可靠性高、适用环境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单相两线制电力用户的电能计量。
上传时间: 2022-06-21
上传用户:
基于ADE7953单相电表计量芯片校准上位机源码+测试代码+应用笔记
上传时间: 2022-07-06
上传用户:得之我幸78
文档为基于单片机PIC16F877A和计量芯片ATT7022A的三相多功能复费率电能表的设计详解文档,是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感兴趣的可以下载看看,,,,,,,,,,,,,,,
标签: PIC单片机
上传时间: 2022-07-12
上传用户:
杭州万高科技V9203电能计量芯片
上传时间: 2022-07-19
上传用户:
非接触式IC卡节水控制器(简称水控器或水控机),就是采用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控制出水,对用水实行无人收费管理]。它是一种集计量功能及控制功能为一体的装置,是一种利用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非接触式IC卡技术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并能进行用水数据传递及结算交易的新型装置。有水龙头流水的场所都可以利用控制器达到节水的目的。如:浴室、集体和个人公寓、开水房等场所。该装置采用国内最常见的Philips公司生产的Mifare1 S50非接触式IC卡作为通讯卡,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防水防潮、坚固耐磨等优点,并且能方便的配合售饭机、门禁系统、考勤系统等一起使用,构成校园一卡通、企业一卡通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sk5201314
电能计量的精度无论对于供电方还是对于用电方,都非常重要。传统电能表的精度低,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和非正弦电路的无功功率测量。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等非线性负载的功率容量和功率密度的不断增大,他们所产生的谐波已使电网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同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正在迅速发展,21世纪将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算法的大发展时期。 本项目采用ADI于2004年生产的BLACKFIN531 16位定点DSP芯片。针对目前市场上现行的电能表所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DSP BF531芯片的高精度多功能电能表。采用了诸多最新的理论成果,电能计量精度达到0.2S级,谐波测量精度达到0.5%。在一定的定义下,无功测量方法不但适用于正弦电路,也适用于非正弦电路下的无功功率测量。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简述了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和现状,论证了本课题开发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高精度多功能电能表的系统方案; 第二章、 讨论了电测系统的测量原理,设计了电能表中的计量和分析算法; 第三章、 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平台和开发环境; 第四章、 详细给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 第五章、 分析系统误差及其校正; 第六章、 介绍系统的软件设计; 第七章、 对整个系统进行实验测试,给出测试结果,最后讨论、总结。
上传时间: 2013-06-21
上传用户:wsf9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