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 技术是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了视频信号的采集、显示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基于FPGA 的实现方案。 系统可以分为采集控制模块、显示控制模块和网络传输控制模块3 部分。视频信号的采集用到了视频处理芯片SAA7113,通过FPGA 对其初始化,可以得到经过A/D 转换的YUV 格式视频信号,利用采集控制模块可以将这些视频信号保存到SRAM 中去。显示控制模块读出SRAM 中的视频信号,进行YUV 格式到RGB 格式的转换以及帧频变换等操作,再利用VGA 显示芯片THS8134 就可以将采集到的视频信号在LCD 上显示出来。基于IEEE802.3 协议的网络传输控制模块将YUV 格式的视频信号进行添加报头、CRC 校验码等操作后,将其变成一个MAC 帧,可以在以太网络中传输。 设计选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在开发工具QuartusII 中完成软核的综合、布局布线、汇编,并最终在QuartusII 和Active-HDL 中进行时序仿真验证。 对设计的验证采取的是由里及外的方式,先对系统主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再模拟外部器件对设计的接口进行验证。验证流程是功能仿真、时序仿真、板级调试,最终通过了系统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功能。
上传时间: 2013-07-21
上传用户:baobao9437
随着图像采集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CCD探测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CCD探测系统由于结构复杂,造价较高,己不能满足日益广泛的应用需要。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单片FPGA的小型化与经济化的CCD探测系统,能够满足空间光强的测量并实现光信号的识别和处理。 本文研究了CCD探测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了基于单片FPGA的CCD探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图,完成了硬件电路板制作与调试。系统FPGA选用Altera公司的低成本FPGA芯片EP2C20Q240,电路板采用双层板设计,实现了CCD探测系统的小型化与经济化的目标。利用FPGA器件实现了CCD驱动时序脉冲的设计、实现了单采样与相关双采样的控制程序设计,利用FPGA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实现了相关双采样的信号处理。基于FPGA的可编程特性,在不改变外部电路的基础上,通过程序的改变,对CCD驱动频率、模数转换器采样时刻的选择进行方便调节。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传输接口采用了网络传输方案,充分发挥了网络传输的远距离传输、远程访问、信息共享等优势,系统采用基于FPGA的NiosⅡ嵌入式处理器系统,通过对其应用软件的开发,实现了系统与上位机之间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上传时间: 2013-08-06
上传用户:hainan_256
基于ARM9的s3c2440和网络芯片DM9000A实现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
上传时间: 2013-06-28
上传用户:hjkhjk
MIL-STD一1553B是一种集中控制式、时分指令/响应型多路串行数据总线标\r\n准,具有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机载系统设备互联的最有效的解\r\n决方案,广泛的应用于飞机、舰船、坦克等武器平台上,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到\r\n民用领域。完成1553B总线数据传输功能的关键部件是总线接口芯片11][41。\r\n在对M几STD一1553B数据总线协议进行研究后,参考国外一些芯片的功能结\r\n构,结合EDA技术,本论文提出了基于FPGA的1553B总线接口芯片的设计方案。\r\n在介绍了总线
上传时间: 2013-08-26
上传用户:manlian
模数转换器(ADC)将模拟量——现实世界中绝大部分现象的特征——转换为数字语言,以便用于信息处理、计算、数据传输和控制系统。数模转换器(DAC)则用于将发送或存储的数据,或者数字处理的结果,再转换为现实世界的变量,以便控制、显示信息或进一步进行模拟处理
上传时间: 2014-11-30
上传用户:784533221
以某高速实时频谱仪为应用背景,论述了5 Gsps采样率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和设计要点,着重分析了采集系统的关键部分高速ADC(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器)的设计、系统采样时钟设计、模数混合信号完整性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和基于总线和接口标准(PCI Express)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软件设计。在实现了系统硬件的基础上,采用Xilinx公司ISE软件的在线逻辑分析仪(ChipScope Pro)测试了ADC和采样时钟的性能,实测表明整体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给出上位机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功能。
上传时间: 2014-11-26
上传用户:黄蛋的蛋黄
各级Blumlein型脉冲形成网络充电电压的不一致是影响级联脉冲形成网络电压传输效率的因素之一,为了使级联网络的充电电压一致,设计了一种多路充电电源。每路电源由脉冲变压器,IGBT,初级储能电容组成,IGBT的同步触发使得每路电源同时对负载充电。实验结果表明各级网络的充电电压不一致性<0.1%。
上传时间: 2013-10-28
上传用户:13691535575
在同轴电缆传输中即传输信号又传输电源,最早运用于有线电视系统。在国内,已经有十多年历史。而如今把有线电视技术转移到监控领域已经数年,但却很少有人把电源的传输技术同时转移过来。虽然我们曾反复倡议此技术在共缆监控领域的推广,但却还是有不少安防行业的朋友表示质疑甚至反对。而如今在监控系统中的电源线和数据线已经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开销(每公里距离两种线大约需要花费6000多元左右)。它应该引起业界的再度关注。
上传时间: 2013-11-21
上传用户:13925096126
介绍一种基于C8051F060单片机和NAND Flash的数据采集存储系统,该系统可实现3路信号采样,每路采样率为5KS/s,通过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并详细说明系统的软件设计。 Abstract: An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system based on C8051F060and NAND Flash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The system is used to sample three-channel of signal,5KSPS each channel,and can upload data to test bench through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The software design is discussed in detail.
上传时间: 2013-10-12
上传用户:Jesse_嘉伟
为解决输油管道温度压力参数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了以C8051F930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的超低功耗输油管道温度压力远程监测系统。现场仪表使用高精度电桥采集数据,通过433 MHz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与远程终端RTU进行通信,RTU通过GPRS网络与PC上位机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在上位机中实现数据存储和图形化界面显示,从而实现输油管道温度压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异常报警。经实验证明,该系统的12位数据采集精度满足设计要求,漏码率小于1%,正常工作时间超过5个月,能实时有效地监测输油管道的温度压力参数,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有效预防管道参数异常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n real-time monitoring of pipelin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arameters, the ultra-low power remote pipelin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was designed by using the single chip processor C8051F930 as the control core. The high-precision electric bridge was used in field instruments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433MHz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as used to make communication between field instrument and RTU, the GPRS was used by the RTU to transmit data to the PC host computer, and the data was stored and displayed in the PC host computer, so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exception alerts of pipelin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arameters were achieved. The experiment proves that the system of which error rate is less than 1% over five months working with the 12-bit data acquisition accuracy can effectively monitor the pipelin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parameters in real time, it saves a lot of labor costs and effectively preve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abnormal channel parameters.
上传时间: 2013-11-07
上传用户:cuibai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