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又称几何数据,它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布等各方面的信息,是对现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义的事物和现象的定量描述。根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地图是对现实教想的存储组织、处理方法的不同,以及空间数据本身的几何特征,空间数据又可分为图形数据和图像数据。[1]
  • Max232数据手册

    一个芯片的数据手册,串口芯片max232,常用的

    标签: Max 232 数据手册

    上传时间: 2013-06-10

    上传用户:时代电子小智

  • 基于ARM和uCOS-Ⅱ嵌入式平台的NAND Flash存储驱动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成为了当前信息行业最热门的焦点之一。ARM以其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成为目前主流的32位嵌入式处理器而在数码产品中广泛使用,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数码相框产品得到推广,数码相框通过一个液晶的屏幕显示数码照片而非纸质照片,数码相框比普通相框更灵活多变,也给现在日益使用的数码相片一个新的展示空间。在嵌入式操作系统方面,uC/OS—Ⅱ凭借其小内核、多任务、丰富的系统服务、容易使用以及源码公开等特点被嵌入式系统开发者广泛用在各种嵌入式设备开发中。uC/FS嵌入式文件系统由于稳定性,可移植性以及与uC/OS—Ⅱ内核的相兼容被广泛用在基于uC/OS—Ⅱ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中。NAND Flash存储器由于其大容量数据存储、高速存取速度、易于擦除和重写、功耗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数据存储、嵌入式系统的程序存储载体中。 本论文的硬件工作平台是艾科公司研发的数码相框芯片方案ARK1600,该平台集成了嵌入式系统设计所需的相关硬件模块。本论文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在该平台上实现NAND Flash存储设备驱动的系统级方案,即在ARK1600平台上通过构建uC/OS—Ⅱ操作系统以及uC/FS文件系统来实现NAND Flash设备驱动挂接。本论文是在Windows环境下通过ARM ADS实现代码的编译,通过Multi—ICE进行前期调试以及USB—Debug进行后期的系统整合调试。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具体涉及以下三个的方面:首先研究了ARM相关构架以及uC/OS—Ⅱ操作系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移植uC/OS—Ⅱ操作系统到ARK1600平台,分析ARK1600硬件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BootLoader的相关概念,并重点阐述了NAND BootLoader程序设计与实现过程;其次在文件系统方面,本论文成功移植uC/FS嵌入式文件系统到ARK1600平台,在移植的过程中采用了动态文件缓冲区算法提高了该文件系统的数据传输效率;最后重点讨论了NAND Flash驱动在ARK1600的实现,主要分析了NAND Flash的数据存储结构,并从物理层,逻辑层和文件系统接口层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NAND Flash驱动程序的实现,并在NAND Flash逻辑层驱动实现时通过采用坏块处理表算法实现了NAND的磨损均衡问题。

    标签: Flash uCOS NAND ARM

    上传时间: 2013-07-31

    上传用户:xcy122677

  • ARM处理器和FPGA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与研究

    随着对高处理能力、网络通信、实时多任务,超低功耗这些需求的增长,传统8位处理器已经不能满足新产品的要求了,高端嵌入式处理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应用.ARM是目前嵌入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RISC微处理器结构,该文研究了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介绍了利用一款ARM微处理器和FPGA设计的四路E1中继板卡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这个硬件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该四路E1收发器能够提供四条E1链路,把带宽从2Mbps提高到8Mbps,能够同时负载120个用户的通信,解决了数字环路系统中卡槽数目限制的问题.目前,建立在G. 703基础上的El接口在分组网、帧中继网、GSM移动基站及军事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传送语音信号、数据、图像等业务.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数字环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网络通信的用户数目及信息量的猛增,拓宽数据传输的通道是一项研究热点,这是开发四路E1收发器的一个目的.接着叙述了数字环路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即四路E1收发器的应用环境,着重介绍了四路E1板卡在整个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嵌入式处理器ARM的体系结构和特点,鉴于数据传输中对时钟的要求比较严格,该文还介绍了FPGA技术,应用它主要是为系统提供各个精确的时钟.然后,在分析了四路E1收发器的工作原理和比较了各类处理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路E1收发器的硬件设计,分别介绍了时钟模块、系统接口电路、存储系统模块、四通道E1合成器模块、CPU模块以及时隙交换模块.接着,在研究分析了G.703和G.704等通信协议后,再根据系统要求提出了四路E1收发器的软件设计.先介绍了实时操作系统RTXC,详细阐述了ARM处理器启动代码程序的设计,然后给出了在此操作系统下软件设计的整体结构,分四个任务分别阐述此软件功能,其中详细介绍了信令处理模块、接口中断处理模块、系统运行监测模块和RC消息LC消息处理模块.最后介绍了软件和硬件的调试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调试开发过程,整个系统设计完成后,经过反复调试、测验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正投入使用中.

    标签: FPGA ARM 处理器 中的应用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梦雨轩膂

  • 8255中文资料, 数据手册

    8255内部包括三个并行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两个工作方式控制电路,一个读/写控制逻辑电路和8位总线缓冲器。各部分功能概括如下: (1)端口A、B、CA口:是一个8位数据输

    标签: 8255 数据手册

    上传时间: 2013-05-21

    上传用户:隐界最新

  • 基于ARM的GPRS无线数据传输监控系统

    远程监控系统是许多重要场所诸如电力、邮电、银行、交通、商场等需要信息广泛交流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的必备系统。传统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方式一般都需要自己建设并维护有线或无线网络,维护费用高,通信距离有限。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远程监控系统已经日益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我们需要实时性更高,通信距离更远,成本更低的通信方式,本文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的远程数据监控系统。 本文的创新点是采用了GPRS技术中的TCP传输方式来传输监控系统采集的图像数据,相比传统有线网络,在维护成本,通信距离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传统无线网络在实时性,传输速率,可靠性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本论文分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背景和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各类监控系统的比较。第二部分描述了本监控系统中远程终端硬件系统搭建工作,包括各部分器件的选取以及在S3C4480为核心的开发板上扩展出LM9617接口。第三部分描述了以uC/OS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远程终端软件设计流程,包括uC/OS操作系统和FAT16文件系统的移植,LCD显示驱动, Nand-flash底层驱动的编写等工作。第四部分详细说明了本系统图像采集的具体软件实现,包括根据实际情况配置CMOS图像传感器LM9617的寄存器以及从LM9617中读取图像数据然后将数据写入Nand-flash存储器的具体过程。第五部分详细说明了本系统图像数据传输的具体软件实现,采用的是GPRS企业公网组网方式,包括远程终端程序设计和监控中心服务器搭建两部分工作。远程终端程序设计包括初始化串口通信,将Nand-flash中的图像数据读出并通过GPRS模块GM862发送到监控中心服务器上;监控中心服务器程序设计包括启动建立并启动Socket监听,以及收到连接请求后GPRS通信链路的建立。最后分别用TCP和UDP两种传输方式对监控系统进行了测试,证明了GPRS的TCP传输方式确实更适合于监控系统。

    标签: GPRS ARM 无线数据传输 监控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7-19

    上传用户:liuwei6419

  • 基于ARM的GPS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全方位的实时定位技术。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基于PC机的导航定位系统由于其价格及功耗较高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脱离PC端的嵌入式导航定位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以ARM处理器作为主CPU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几乎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硬件标准。一方面,它具有体积小、性能强、功耗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另一方面,它为高速、稳定地运行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了硬件基础。因此由基于ARM处理器的硬件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构成的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国防、消费电子、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各种领域。本文就对基于ARM的GPS定位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与实现。 本文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进行了研究:一是对GPS技术进行了介绍,介绍了GPS技术的发展、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和定位方式;二是搭建基于ARM的硬件平台;三是对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硬件平台设计以三星公司的ARM920T核的S3C2440A为微处理器,根据系统要求完成S3C2440A外围器件的设计,包括64M NAND Flash、64MSDRAM、SD卡以及USB和串口通信的电路设计。而GPS模块使用了GPS25LVS12通道的GPS接收机,并对GPS与ARM的通信接口和数据格式进行了描述。硬件系统设计采用了冗余设计,为以后系统的升级提供了空间。 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上,我们选择的是Windows CE操作系统。详细介绍了平台移植过程中Boot Loader开发,OAL层修改,以串口、键盘和LCD驱动为例介绍了驱动程序的开发,并详细介绍了内核的定制过程。在应用程序开发中,介绍了从PB中导出SDK的过程以及EVC应用程序的调试。

    标签: ARM GPS 定位系统

    上传时间: 2013-07-09

    上传用户:chongchong2016

  • 基于ARM的流媒体传输方法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流媒体技术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多媒体信息的需求。它基于RTP/RTCP协议,运用流式传输技术,可以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多媒体资讯。流媒体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视频播放、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嵌入式系统是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它具有低功耗、体积小、集成度高和专用性强等特点。嵌入式系统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及航空航天领域,随着工nternet的发展,新型的嵌入式系统正朝着信息家电IA(InformationAppliance)和3C(Computer、Commtlnication&Consumer)产品方向发展。 因此,基于嵌入式设备的流媒体传输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南京某公司的实际产品项目“电梯多媒体项目”,将流媒体技术与嵌入式设备相结合,应用于电梯之中,使多媒体资讯的传播无处不在。 本文首先研究了流媒体传输的相关技术。深入研究了用于流媒体传输的实时传输与控制协议RTP/RTCP,掌握其结构与规则;研究了实时传输QoS控制技术,分析现有的一些网络传输控制方法,分析了流媒体与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本文然后详细分析了基于窗口的拥塞控制方法和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并改进了其中基于发送端速率控制的拥塞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接收端缓存和发送端速率控制相结合的流媒体传输控制方法。通过对接收端缓存剩余空间临界点的设置与监控,来辅助调节发送端的数据发送速率。它既可以避免网络拥塞,又可以提高流媒体的传输质量。 本文最后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分析了网络上开源的RTP/RTCP实现库JRTPLIB,并结合本文实际需要,对RTCP中RR分组的结构做了修改,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系统,实现本文所改进的用于ARM流媒体传输控制的方法。

    标签: ARM 流媒体传输 法的研究

    上传时间: 2013-07-06

    上传用户:ryb

  • 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人脸识别技术研究

    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建立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硬件系统平台之上,具有起点高、概念新、实用性强等特点。它涉及嵌入式硬件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开发、人脸识别算法等领域的研究;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携带方便、安装快捷、机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门禁系统、户外机动布控的实时监测等特殊场合,因此对嵌入式人脸识别的研究工作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是上海市经委创新研究项目《射频识别RFID系统-自动识别和记录人群的身份》(编号:04-11-2)与上海市科委AM基金项目《基于ARM和RFID芯片的自组织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编号:0512)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论文从构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所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入手,重点探讨了基于嵌入式ARM微处理器的实时人脸检测、关键特征定位、高效的人脸特征描述、鲁棒的人脸识别分类器及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设计等问题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了结合肤色校验的Haar特征级联分类器嵌入式实时人脸检测,提出了基于人脸约束的人眼Haar特征RSVM级联分类器人眼检测算法和基于遮罩掩磨与椭圆拟合的瞳孔定位算法。 复杂背景中的人脸检测是自动人脸识别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基于肤色模型和基于Haar特征级联强分类器的人脸检测算法的分析研究,综合两个算法的优点,提出了基于肤色模型校验和Haar特征级联强分类器的嵌入式实时人脸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解决了复杂背景中的类肤色和类人脸结构问题,而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较快的检测速度,同时对光照、尺度等变化条件下的人脸检测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人眼检测与瞳孔定位在人脸归一化和有效人脸特征抽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快速检测人眼并精确定位人眼瞳孔中心,论文提出了基于人脸约束的人眼Haar特征RSVM级联分类器人眼检测算法和基于遮罩掩磨与椭圆拟合的瞳孔定位算法,首先利用人眼检测分类器在人脸区域内完成对人眼位置的检测,然后通过对检测到的人眼进行遮罩掩磨、简单图像形态学变换及椭圆拟合实现瞳孔中心的精确定位。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只需几百毫秒便能完成人眼检测与瞳孔中心定位整个过程,在保证检测速度较快的同时,还能确保较高的定位精度。 2 针对传统线性判别分析法存在的小样本问题(sss),通过调整Fisher判别准则,实现了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及相应的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中的小样本问题使线性判别分析算法的类内散布矩阵发生严重退化,导致问题无法求解。本文在人脸识别小样本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Fisher判别准则,利用类间散布矩阵的补空间巧妙地避开类内散布矩阵的求逆运算,通过训练集每类样本的样本数信息自适应改变调整参数,实现了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解决人脸识别中的小样本问题。 3 提出了基于有效人脸区域的Gabor特征抽取算法,有效地解决了Gabor特征抽取维数过高的问题。 Gabor小波对图像的光照、尺度变化具有较强鲁棒性,是一种良好的人脸特征表征方法。但维数过高的Gabor特征造成应用系统的维数灾难,为解决Gabor特征的维数灾难问题,论文第四章提出了基于有效人脸区域的Gabor特征抽取算法,该算法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人脸特征向量维数,缩小了人脸特征库的规模,同时降低了核心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而且具有与传统Gabor特征抽取算法同样的鲁棒性。 4 结合有效人脸区域的Gabor特征抽取、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算法和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策略,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嵌入式人脸识别和嵌入式人像比对系统支持向量机通过引入核技巧对训练样本进行学习构造最小化错分风险的最优分类超平面,不仅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和高维处理能力,而且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本文研究了支持向量机的多类分类策略和训练方法,并结合论文中提出的基于有效人脸区域的Gabor特征提取算法、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算法,首次在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嵌入式ARM平台中实现了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嵌入式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和嵌入式人像比对系统。 5 提出并初步实现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无线网络模型的远距离人脸识别方案为解决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在海量人脸库中进行识别的难题,论文提出并初步实现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无线网络模型的嵌入式远距离人脸识别方案。 客户机(嵌入式平台)完成对人脸图像的检测、归一化处理和人脸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提取后的人脸特征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由服务器在海量人脸库中完成人脸识别,并将识别后的结果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客户机显示输出,从而实现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无线网络模型的嵌入式远距离人脸识别方案。 6 结合我们开发的基于ARM的嵌入式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和嵌入式人像比对系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在嵌入式系统中进行人脸识别应用设计的思路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虽然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效的人脸特征描述和鲁棒的人脸识别核心算法。但是,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思想对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本文第六章重点阐述了嵌入式自动人脸识别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并结合我们自主开发的嵌入式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和嵌入式人像比对系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嵌入式人脸识别应用系统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 结合本文提出的算法我们在PC上完成对人脸识别分类器的训练,然后在嵌入式ARM开发平台上实现了嵌入式自动人脸识别、嵌入式人像比对两个便携式人员身份认证系统,经测试运行效果良好。所提出的人脸识别算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AFR应用系统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 ARM 架构 嵌入式 人脸识别

    上传时间: 2013-05-18

    上传用户:我们的船长

  • 基于FPGA与USB2.0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本文从总体方案、硬件电路、软件程序、性能测试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基于FPGA与USB2.0的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系统选用高采样率低噪声的12位AD转换芯片进行AD转换电路设计;借助频率高、内部时延小的FPGA芯片实现USB固件并以此控制USB接口芯片,通过乒乓的方式对采样数据进行缓存,提高了系统数据吞吐能力;运用USB2.0标准的接口芯片为整个采集系统提供USB的通信能力。采用集成度较高的FPGA芯片作为系统控制核心,降低了设计难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同时还减小了设备体积。

    标签: FPGA 2.0 USB 数据采集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xuanjie

  • OFDM系统中信道均衡的技术研究及基于FPGA的实现

    最新的研究进展是OFDM的出现,并且在2000年出现了第一个采用此技术的无线标准(HYPERLAN-Ⅱ)。由于它与TDMA及CDMA相比能处理更高数据速率,因此可以预想在第四代系统中也将使用此技术。 宽带应用和高速率数据传输是OFDM调制/多址技术通信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作者通过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OFDM通信系统”一年以来的研发工作,对OFDM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有了深入的理解,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并在相关工作中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关于宽带自适应均衡技术的研究在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是补偿信道畸变的重要的技术之一。作者通过参与该项目FPGA部分的开发与调试工作,基于单片FPGA实现了均衡部分;此外,作者在频域自适应均衡算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是根据上述工作的内容展开的。 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OFDM系统的技术原理、技术优势、历史和现状,均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等。末尾叙述了本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并简介了作者的主要工作和贡献。确定将WSSUS分布和瑞利衰落作为本文研究的信道模型。主要分析了常用的时域均衡器,均是单载波非扩频数字调制中常用到的均衡器和均衡算法,为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作理论参考。 接着,论述了均衡必须用到的信道估计技术。重点就该方案的核心算法(频域均衡算法)进行了数学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建立系统模型,并据此推导了三种频域均衡的算法:频域消除HICI,Gauss-Seidel迭代算法,频域线性内插。采用WSSUS信道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得出了采用这些均衡算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曲线。并且系统地、有重点地对该方案的原理和实质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归纳比较了各种算法的算法复杂度和能达到的性能,并且结合信道纠错编解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一步尝试设计了无线局域网OFDM系统的设计,采用典型的欧洲Hyperlan2系统为例,把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际的整个系统中来看。结合具体的系统指出了该均衡算法在抗衰落和相位偏移方面的应用。 最后,描述了利用Xilinx的xc2v3000-4FG676型号芯片针对OFDM系统实现频域自适应均衡的方法,主要给出了设计方法、时序仿真结果和处理速度估值等;并结合最新的FPGA发展动态和特点,对基于FPGA实现其他均衡算法的升级空间进行了讨论。 本文的结束语中,对作者在本文中所作贡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仍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标签: OFDM FPGA 信道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