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1章 电磁兼容技术概述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uufan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2章 屏蔽技术 第3章 滤波技术
上传时间: 2013-06-22
上传用户:moonkoo7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4章 接地和搭接技术 第5章 线路板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7-02
上传用户:gengxiaochao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6章 电缆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6-28
上传用户:lw4463301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7章 瞬态干扰的抑制
上传时间: 2013-06-10
上传用户:hechao3225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8章 电磁干扰的诊断与解决技术
上传时间: 2013-06-27
上传用户:cjf0304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9章 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上传时间: 2013-04-24
上传用户:changeboy
【人邮出版社,2004,杨克俊编著】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国内、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第10章 计算机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附录A-F
上传时间: 2013-07-23
上传用户:xfbs821
电子工业出版社,GPS原理与应用/(美)卡普兰(Kaplan,E.D.)著,邱致和等译。系统介绍了卫星导航的基本概念,所用的时间与坐标系,GPS系统的组成,卫星的信号与特性,接收机的截获与跟踪,干扰与抗干扰措施;讨论了GPS系统本身的性能,各种差分GPS系统,与其他传感器的组合及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
标签: GPS
上传时间: 2013-07-08
上传用户:ve3344
反激式转换器在笔记本适配器市场很普及,这种转换器工作在电流模式控制,使其非常适合于低成本且坚固的结构。这类转换器的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其中的控制器采用了NCP1271,这一器件工作在固定频率电流模式控制,包含众多的实用特性,如基于定时器的短路保护、提供利于抑制电磁干扰(EMI)信号的频率调制技术,以及工作在软工作模式的跳周期功能,以满足没有可听噪声时的待机能耗要求。这些转换器通常用于低电源输入时工作在连续导电模式(CCM)以降低导电损耗,而在高电源输入时自然转换到非连续导电模式(DCM)工作。在本文的案例中,假定硬件设计已经完成,这表示已经选择好变压器初级电感Lp、变压器匝数比N及剩余元件。TL431单独考虑,等待选择补偿元件。
上传时间: 2013-06-03
上传用户:cjl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