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日语1第七课

  • 硬件工程师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硬件开发过程简介 3 §1.1.1 硬件开发的基本过程 4 §1.1.2 硬件开发的规范化 4 第二节 硬件工程师职责与基本技能 4 §1.2.1 硬件工程师职责 4 §1.2.1 硬件工程师基本素质与技术 5 第二章 硬件开发规范化管理 5 第一节 硬件开发流程 5 §3.1.1 硬件开发流程文件介绍 5 §3.2.2 硬件开发流程详解 6 第二节 硬件开发文档规范 9 §2.2.1 硬件开发文档规范文件介绍 9 §2.2.2 硬件开发文档编制规范详解 10 第三节 与硬件开发相关的流程文件介绍 11 §3.3.1 项目立项流程: 11 §3.3.2 项目实施管理流程: 12 §3.3.3 软件开发流程: 12 §3.3.4 系统测试工作流程: 12 §3.3.5 中试接口流程 12 §3.3.6 内部验收流程 13 第三章 硬件EMC设计规范 13 第一节 CAD辅助设计 14 第二节 可编程器件的使用 19 §3.2.1 FPGA产品性能和技术参数 19 §3.2.2 FPGA的开发工具的使用: 22 §3.2.3 EPLD产品性能和技术参数 23 §3.2.4 MAX + PLUS II开发工具 26 §3.2.5 VHDL语音 33 第三节 常用的接口及总线设计 42 §3.3.1 接口标准: 42 §3.3.2 串口设计: 43 §3.3.3 并口设计及总线设计: 44 §3.3.4 RS-232接口总线 44 §3.3.5 RS-422和RS-423标准接口联接方法 45 §3.3.6 RS-485标准接口与联接方法 45 §3.3.7 20mA电流环路串行接口与联接方法 47 第四节 单板硬件设计指南 48 §3.4.1 电源滤波: 48 §3.4.2 带电插拔座: 48 §3.4.3 上下拉电阻: 49 §3.4.4 ID的标准电路 49 §3.4.5 高速时钟线设计 50 §3.4.6 接口驱动及支持芯片 51 §3.4.7 复位电路 51 §3.4.8 Watchdog电路 52 §3.4.9 单板调试端口设计及常用仪器 53 第五节 逻辑电平设计与转换 54 §3.5.1 TTL、ECL、PECL、CMOS标准 54 §3.5.2 TTL、ECL、MOS互连与电平转换 66 第六节 母板设计指南 67 §3.6.1 公司常用母板简介 67 §3.6.2 高速传线理论与设计 70 §3.6.3 总线阻抗匹配、总线驱动与端接 76 §3.6.4 布线策略与电磁干扰 79 第七节 单板软件开发 81 §3.7.1 常用CPU介绍 81 §3.7.2 开发环境 82 §3.7.3 单板软件调试 82 §3.7.4 编程规范 82 第八节 硬件整体设计 88 §3.8.1 接地设计 88 §3.8.2 电源设计 91 第九节 时钟、同步与时钟分配 95 §3.9.1 时钟信号的作用 95 §3.9.2 时钟原理、性能指标、测试 102 第十节 DSP技术 108 §3.10.1 DSP概述 108 §3.10.2 DSP的特点与应用 109 §3.10.3 TMS320 C54X DSP硬件结构 110 §3.10.4 TMS320C54X的软件编程 114 第四章 常用通信协议及标准 120 第一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 120 §4.1.1 ISO 120 §4.1.2 CCITT及ITU-T 121 §4.1.3 IEEE 121 §4.1.4 ETSI 121 §4.1.5 ANSI 122 §4.1.6 TIA/EIA 122 §4.1.7 Bellcore 122 第二节 硬件开发常用通信标准 122 §4.2.1 ISO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122 §4.2.2 CCITT G系列建议 123 §4.2.3 I系列标准 125 §4.2.4 V系列标准 125 §4.2.5 TIA/EIA 系列接口标准 128 §4.2.5 CCITT X系列建议 130 参考文献 132 第五章 物料选型与申购 132 第一节 物料选型的基本原则 132 第二节 IC的选型 134 第三节 阻容器件的选型 137 第四节 光器件的选用 141 第五节 物料申购流程 144 第六节 接触供应商须知 145 第七节 MRPII及BOM基础和使用 146

    标签: 硬件工程师

    上传时间: 2013-05-28

    上传用户:pscsmon

  • 《电子设计从零开始》

    基本信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302115095 ·条形码:97873021150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 内容简介 《电子设计从零开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7章。第1章至第8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模拟电路的相关知识;第9章至第11章是数字电路部分,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系统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器件;从第12章到结束是以51单片机为例的单片机应用技术介绍,其中有大量的实例和完整的程序。 电子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入手。《电子设计从零开始》结合了作者多年的学习与辅导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进行电子设计与制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单片机应用基础,并结合Multisim仿真软件对大部分实例进行了演示。 -------------------------------------------------------------------------------- 编辑推荐 《电子设计从零开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三部分内容逐步展开,并结合电路仿真软Multisim 2001对一些实例进行了演示和验证。着眼技术的应用,并不苛求计算和深刻的理论理解正是《电子设计从零开始》编写时的目的;讲求通俗易懂,在阅读时应当注意提取知识点和实例中蕴含的技巧。书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插图丰富,这对理解所讲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电子设计从零开始》适合电类本、专科学生作为全面掌握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无线电爱好者的实例参考用书;对于学有余力的非电类工科学生以及对电子设计感兴趣的中学生朋友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全面了解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入门读物。 -------------------------------------------------------------------------------- 目录 第一章 走进电子技术 第二章 收音机里蕴含知识 第三章 制作第一件电子作品 第四章 从扩音机中学放大器 第五章 制作一台多媒体音箱 第六章 振荡器丰富多彩 第七章 集成电路ABC 第八章 传感器及其他器件 第九章 数字启航 第十章 逻辑门应用 第十一章 翻转与计数 第十二章 单片机就在我们身边 第十三章 单片机和LED 第十四章 单片机下命令 第十五章 跑马灯 第十六章 马表与时钟 第十七章 采集我们的声音 附录A Multisim2001的安装 附录B Multisim2001的菜单栏 附录C Multisim2001中的虚拟仪表 附录D 数字电路综合设计——数字钟 附录E ASCⅡ码表 参考文献 ……

    标签: 电子设计

    上传时间: 2013-06-05

    上传用户:HGH77P99

  • PCB抄板密技

    第一步,拿到一块PCB,首先在纸上记录好所有元气件的型号,参数,以及位置,尤其是二极管,三机管的方向,IC缺口的方向。最好用数码相机拍两张元气件位置的照片。第二步,拆掉所有器件,并且将PAD孔里的锡去掉。用酒精将PCB清洗干净,然后放入扫描仪内,启动POHTOSHOP,用彩色方式将丝印面扫入,并打印出来备用。第三步,用水纱纸将TOP LAYER 和BOTTOM LAYER两层轻微打磨,打磨到铜膜发亮,放入扫描仪,启动PHOTOSHOP,用彩色方式将两层分别扫入。注意,PCB在扫描仪内摆放一定要横平树直,否则扫描的图象就无法使用。第四步,调整画布的对比度,明暗度,使有铜膜的部分和没有铜膜的部分对比强烈,然后将次图转为黑白色,检查线条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则重复本步骤。如果清晰,将图存为黑白BMP格式文件TOP.BMP和BOT.BMP。第五步,将两个BMP格式的文件分别转为PROTEL格式文件,在PROTEL中调入两层,如过两层的PAD和VIA的位置基本重合,表明前几个步骤做的很好,如果有偏差,则重复第三步。第六,将TOP。BMP转化为TOP。PCB,注意要转化到SILK层,就是黄色的那层,然后你在TOP层描线就是了,并且根据第二步的图纸放置器件。画完后将SILK层删掉。 第七步,将BOT。BMP转化为BOT。PCB,注意要转化到SILK层,就是黄色的那层,然后你在BOT层描线就是了。画完后将SILK层删掉。第八步,在PROTEL中将TOP。PCB和BOT。PCB调入,合为一个图就OK了。第九步,用激光打印机将TOP LAYER, BOTTOM LAYER分别打印到透明胶片上(1:1的比例),把胶片放到那块PCB上,比较一下是否有误,如果没错,你就大功告成了。

    标签: PCB 抄板

    上传时间: 2013-10-15

    上传用户:标点符号

  • 信号完整性知识基础(pdf)

    现代的电子设计和芯片制造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复杂度、时钟和总线频率等等都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系统的电压却不断在减小,所有的这一切加上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要求给设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要想保证产品的一次性成功就必须能预见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高速的数字电路来说,最令人头大的莫过于如何确保瞬时跳变的数字信号通过较长的一段传输线,还能完整地被接收,并保证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这就是目前颇受关注的信号完整性(SI)问题。本章就是围绕信号完整性的问题,让大家对高速电路有个基本的认识,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高速数字电路概述.....................................................................................51.1 何为高速电路...............................................................................................51.2 高速带来的问题及设计流程剖析...............................................................61.3 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8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122.1 分布式系统和集总电路.............................................................................122.2 传输线的RLCG 模型和电报方程...............................................................132.3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142.3.1 特性阻抗的本质.................................................................................142.3.2 特征阻抗相关计算.............................................................................152.3.3 特性阻抗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172.4 传输线电报方程及推导.............................................................................182.5 趋肤效应和集束效应.................................................................................232.6 信号的反射.................................................................................................252.6.1 反射机理和电报方程.........................................................................252.6.2 反射导致信号的失真问题.................................................................302.6.2.1 过冲和下冲.....................................................................................302.6.2.2 振荡:.............................................................................................312.6.3 反射的抑制和匹配.............................................................................342.6.3.1 串行匹配.........................................................................................352.6.3.1 并行匹配.........................................................................................362.6.3.3 差分线的匹配.................................................................................392.6.3.4 多负载的匹配.................................................................................41第三章 串扰的分析...............................................................................................423.1 串扰的基本概念.........................................................................................423.2 前向串扰和后向串扰.................................................................................433.3 后向串扰的反射.........................................................................................463.4 后向串扰的饱和.........................................................................................463.5 共模和差模电流对串扰的影响.................................................................483.6 连接器的串扰问题.....................................................................................513.7 串扰的具体计算.........................................................................................543.8 避免串扰的措施.........................................................................................57第四章 EMI 抑制....................................................................................................604.1 EMI/EMC 的基本概念..................................................................................604.2 EMI 的产生..................................................................................................614.2.1 电压瞬变.............................................................................................614.2.2 信号的回流.........................................................................................624.2.3 共模和差摸EMI ..................................................................................634.3 EMI 的控制..................................................................................................654.3.1 屏蔽.....................................................................................................654.3.1.1 电场屏蔽.........................................................................................654.3.1.2 磁场屏蔽.........................................................................................674.3.1.3 电磁场屏蔽.....................................................................................674.3.1.4 电磁屏蔽体和屏蔽效率.................................................................684.3.2 滤波.....................................................................................................714.3.2.1 去耦电容.........................................................................................714.3.2.3 磁性元件.........................................................................................734.3.3 接地.....................................................................................................744.4 PCB 设计中的EMI.......................................................................................754.4.1 传输线RLC 参数和EMI ........................................................................764.4.2 叠层设计抑制EMI ..............................................................................774.4.3 电容和接地过孔对回流的作用.........................................................784.4.4 布局和走线规则.................................................................................79第五章 电源完整性理论基础...............................................................................825.1 电源噪声的起因及危害.............................................................................825.2 电源阻抗设计.............................................................................................855.3 同步开关噪声分析.....................................................................................875.3.1 芯片内部开关噪声.............................................................................885.3.2 芯片外部开关噪声.............................................................................895.3.3 等效电感衡量SSN ..............................................................................905.4 旁路电容的特性和应用.............................................................................925.4.1 电容的频率特性.................................................................................935.4.3 电容的介质和封装影响.....................................................................955.4.3 电容并联特性及反谐振.....................................................................955.4.4 如何选择电容.....................................................................................975.4.5 电容的摆放及Layout ........................................................................99第六章 系统时序.................................................................................................1006.1 普通时序系统...........................................................................................1006.1.1 时序参数的确定...............................................................................1016.1.2 时序约束条件...................................................................................1066.2 源同步时序系统.......................................................................................1086.2.1 源同步系统的基本结构...................................................................1096.2.2 源同步时序要求...............................................................................110第七章 IBIS 模型................................................................................................1137.1 IBIS 模型的由来...................................................................................... 1137.2 IBIS 与SPICE 的比较.............................................................................. 1137.3 IBIS 模型的构成...................................................................................... 1157.4 建立IBIS 模型......................................................................................... 1187.4 使用IBIS 模型......................................................................................... 1197.5 IBIS 相关工具及链接..............................................................................120第八章 高速设计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1228.1 叠层设计方案...........................................................................................1228.2 过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1278.3 一般布局规则...........................................................................................1298.4 接地技术...................................................................................................1308.5 PCB 走线策略............................................................................................134

    标签: 信号完整性

    上传时间: 2014-05-15

    上传用户:dudu1210004

  • 三小时精通protel 99se【单片机毕业设计秘籍】

    单片机终结者出品 第1课:新建一个*.DDB,新建一个SCH文件,并且添加画SCH要用到的零件库>> 第2课:利用添加好的零件库,进行画第一个可以自动布线的原理图>> 课后补充:SCH中一些必须要避免的错误! 图片教程的第2天: 学会从SCH到PCB的转变,并且进行自动布线 第一课:建立一个PCB文件,并且添加自动布线所必需的封装库 第二课:把前面的SCH文件变成PCB板 第三课: 对PCB进行自动布线 图片教程的第3天: 学会自己做SCH零件。说明:SCH零件库用来画图和自动布线 第一课:做一个SCH里面常要用到的电阻零件 图片教程的第4天: 学会自己做PCB零件封装 第一课:做一个属于自己的PCB零件封装 课后补充:PCB中一些必须要避免的错误! 布线方面的高级设置:自动布线和手动布线方面的高级设置问题 图片教程的第5天: 一些高级的常用技巧 一、SCH中的一些常用技巧 SCH的一些高级设置和常用技巧 二、PCB的一些高级设置和常用技巧 在PCB中,如何校验和查看PCB单个的网络连接情况 在PCB中给PCB补泪滴的具体操作 在PCB中给PCB做覆铜的具体操作 在PCB中如何打印出中空的焊盘(这个功能对于热转印制板比较有用) 在PCB中如何找到我们要找的封装 如何在PCB文件中加上漂亮的汉字 附件:PROTEL99SE 安装 License 5天(每天20分钟),你就可以搞定PROTEL99SE的常规操作。

    标签: protel 99 se 单片机

    上传时间: 2013-10-18

    上传用户:jjq719719

  • 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各种实用接口技术及其配置。   内容包括:MCS-51系列单片机组成原理:应用系统扩展、开发与调试;键盘输入接口的设计及调试;打印机和显示器接口及设计实例;模拟输入通道接口技术;A/D、D/A、接口技术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V/F转换器接口技术、串行通讯接口技术以及其它与应用系统设计有关的实用技术等。   本书是为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设计的需要而编写的,具有内容新颖、实用、全面的特色。所有的接口设计都包括详细的设计步骤、硬件线路图及故障分析,并附有测试程序清单。书中大部分接口软、硬件设计实例都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单片机应用和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实用性和工程性较强,尤其是对应用系统中必备的键盘、显示器、打印机、A/D、D/A通讯接口设计、模拟信号处理及开发系统应用举例甚多,目的是让将要开始和正在从事单片机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应用,一书在手即可基本完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单片机应用开发工作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第一章MCS-51系列单片机组成原理   1.1概述   1.1.1单片机主流产品系列   1.1.2单片机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   1.1.3单片机的应用领域   1.2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   1.2.1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的特点   1.2.2MCS-51单片机的引脚描述及片外总线结构   1.2.3MCS-51片内总体结构   1.2.4MCS-51单片机中央处理器及其振荡器、时钟电路和CPU时序   1.2.5MCS-51单片机的复位状态及几种复位电路设计   1.2.6存储器、特殊功能寄存器及位地址空间   1.2.7输入/输出(I/O)口   1.3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分析   1.3.1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1.3.2指令系统的使用要点   1.3.3指令系统分类总结   1.4串行接口与定时/计数器   1.4.1串行接口简介   1.4.2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1.4.3定时器/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模式   1.4.4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1.4.5定时器/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   1.5中断系统   1.5.1中断请求源   1.5.2中断控制   1.5.3中断的响应过程   1.5.4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   1.5.5外部中断方式的选择   第二章MCS-51单片机系统扩展   2.1概述   2.2程序存贮器的扩展   2.2.1外部程序存贮器的扩展原理及时序   2.2.2地址锁存器   2.2.3EPROM扩展电路   2.2.4EEPROM扩展电路   2.3外部数据存贮器的扩展   2.3.1外部数据存贮器的扩展方法及时序   2.3.2静态RAM扩展   2.3.3动态RAM扩展   2.4外部I/O口的扩展   2.4.1I/O口扩展概述   2.4.2I/O口地址译码技术   2.4.38255A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   2.4.48155/8156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   2.4.58243并行I/O扩展接口   2.4.6用TTL芯片扩展I/O接口   2.4.7用串行口扩展I/O接口   2.4.8中断系统扩展   第三章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   3.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   3.1.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3.1.2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3.1.3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   3.1.4应用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3.2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   3.2.1仿真系统的功能   3.2.2开发手段的选择   3.2.3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3.3SICE—IV型单片机仿真器   3.3.1SICE-IV仿真器系统结构   3.3.2SICE-IV的仿真特性和软件功能   3.3.3SICE-IV与主机和终端的连接使用方法   3.4KHK-ICE-51单片机仿真开发系统   3.4.1KHK—ICE-51仿真器系统结构   3.4.2仿真器系统功能特点   3.4.3KHK-ICE-51仿真系统的安装及其使用   3.5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调试   3.5.1应用系统联机前的静态调试   3.5.2外部数据存储器RAM的测试   3.5.3程序存储器的调试   3.5.4输出功能模块调试   3.5.5可编程I/O接口芯片的调试   3.5.6外部中断和定时器中断的调试   3.6用户程序的编辑、汇编、调试、固化及运行   3.6.1源程序的编辑   3.6.2源程序的汇编   3.6.3用户程序的调试   3.6.4用户程序的固化   3.6.5用户程序的运行   第四章键盘及其接口技术   4.1键盘输入应解决的问题   4.1.1键盘输入的特点   4.1.2按键的确认   4.1.3消除按键抖动的措施   4.2独立式按键接口设计   4.3矩阵式键盘接口设计   4.3.1矩阵键盘工作原理   4.3.2按键的识别方法   4.3.3键盘的编码   4.3.4键盘工作方式   4.3.5矩阵键盘接口实例及编程要点   4.3.6双功能及多功能键设计   4.3.7键盘处理中的特殊问题一重键和连击   4.48279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及应用   4.4.18279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4.4.28279管脚、引线及功能说明   4.4.38279编程   4.4.48279键盘接口实例   4.5功能开关及拨码盘接口设计   第五章显示器接口设计   5.1LED显示器   5.1.1LED段显示器结构与原理   5.1.2LED显示器及显示方式   5.1.3LED显示器接口实例   5.1.4LED显示器驱动技术   5.2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典型键盘、显示接口技术   5.2.1用8255和串行口扩展的键盘、显示器电路   5.2.2由锁存器组成的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   5.2.3由8155构成的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   5.2.4用8279组成的显示器实例   5.3液晶显示LCD   5.3.1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3.2LCD的驱动方式   5.3.34位LCD静态驱动芯片ICM7211系列简介   5.3.4点阵式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介绍   5.3.5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介绍   5.4荧光管显示   5.5LED大屏幕显示器   第六章打印机接口设计   6.1打印机简介   6.1.1打印机的基本知识   6.1.2打印机的电路构成   6.1.3打印机的接口信号   6.1.4打印机的打印命令   6.2TPμP-40A微打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6.2.1TPμP系列微型打印机简介   6.2.2TPμP-40A打印功能及接口信号   6.2.3TPμP-40A工作方式及打印命令   6.2.48031与TPμP-40A的接口   6.2.5打印编程实例   6.3XLF微型打印机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6.3.1XLF微打简介   6.3.2XLF微打接口信号及与8031接口设计   6.3.3XLF微打控制命令   6.3.4打印机编程   6.4标准宽行打印机与8031接口设计   6.4.1TH3070接口引脚信号及时序   6.4.2与8031的简单接口   6.4.3通过打印机适配器完成8031与打印机的接口   6.4.4对打印机的编程   第七章模拟输入通道接口技术   7.1传感器   7.1.1传感器的分类   7.1.2温度传感器   7.1.3光电传感器   7.1.4湿度传感器   7.1.5其他传感器   7.2模拟信号放大技术   7.2.1基本放大器电路   7.2.2集成运算放大器   7.2.3常用运算放大器及应用举例   7.2.4测量放大器   7.2.5程控增益放大器   7.2.6隔离放大器   7.3多通道模拟信号输入技术   7.3.1多路开关   7.3.2常用多路开关   7.3.3模拟多路开关   7.3.4常用模拟多路开关   7.3.5多路模拟开关应用举例   7.3.6多路开关的选用   7.4采样/保持电路设计   7.4.1采样/保持原理   7.4.2集成采样/保持器   7.4.3常用集成采样/保持器   7.4.4采样保持器的应用举例   7.5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7.5.1滤波器分类   7.5.2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7.5.3常用有源滤波器设计举例   7.5.4集成有源滤波器   第八章D/A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与实践   8.1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8.1.1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8.1.2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2D/A转换器件选择指南   8.2.1集成D/A转换芯片介绍   8.2.2D/A转换器的选择要点及选择指南表   8.2.3D/A转换器接口设计的几点实用技术   8.38位D/A转换器DAC080/0831/0832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3.1DAC0830/0831/0832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3.2DAC0830/0831/083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3.3DAC0830/0831/0832的调试说明   8.3.4DAC0830/0831/0832应用举例   8.48位D/A转换器AD55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4.1AD558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4.2AD558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及调试说明   8.4.38位D/A转换器DAC0800系列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8.510位D/A转换器AD7522与MCS-51的硬件接口设计   8.5.1AD7522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8.5.2AD752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610位D/A转换器AD7520/7530/7533与MCS一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6.1AD7520/7530/7533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6.2AD7520系列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8.6.3DAC1020/DAC1220/AD7521系列D/A转换器接口设计   8.712位D/A转换器DAC1208/1209/1210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7.1DAC1208/1209/1210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8.7.2DAC1208/1209/1210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7.312位D/A转换器DAC1230/1231/1232的应用设计说明   8.7.412位D/A转换器AD7542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812位串行DAC-AD754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8.1AD7543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8.8.2AD754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914位D/A转换器AD7533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9.1AD8635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8.9.2AD753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16位D/A转换器AD1147/114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1AD1147/AD1148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8.10.2AD1147/AD1148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8.10.3AD1147/AD1148接口电路的应用调试说明   8.10.416位D/A转换器AD114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第九章A/D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与实践   9.1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   9.1.1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9.1.2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9.2面对课题如何选择A/D转换器件   9.2.1常用A/D转换器简介   9.2.2A/D转换器的选择要点及应用设计的几点实用技术   9.38位D/A转换器ADC0801/0802/0803/0804/080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3.1ADC0801~ADC0805芯片的引脚功能及应用特性   9.3.2ADC0801~ADC0805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8路8位A/D转换器ADC0808/0809与MCS一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1ADC0808/0809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9.4.2ADC0808/0809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4.3接口电路设计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9.4.416路8位A/D转换器ADC0816/0817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510位A/D转换器AD571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5.1AD571芯片的引脚功能及应用特性   9.5.2AD571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   9.5.38位A/D转换器AD570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   9.612位A/D转换器ADC1210/1211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6.1ADC1210/1211的引脚功能与应用特性   9.6.2ADC1210/1211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   9.6.3硬件接口电路的设计要点及几点说明   9.712位A/D转换器AD574A/1374/1674A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7.1AD574A的内部结构与引脚功能   9.7.2AD574A的应用特性及校准   9.7.3AD574A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7.4AD574A的应用调试说明   9.7.5AD674A/AD1674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高速12位A/D转换器AD578/AD678/AD1678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1AD578的应用特性与引脚功能   9.8.2AD578高速A/D转换器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8.3AD578高速A/D转换器的应用调试说明   9.8.4AD678/AD1678采样A/D转换器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14位A/D转换器AD679/167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1AD679/AD1679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9.2AD679/1679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9.3AD679/1679的调试说明   9.1016位ADC-ADC114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0.1ADC1143的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10.2ADC114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3位半积分A/D转换器5G14433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15G14433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功能   9.11.25G14433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1.35G14433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1.45G14433的应用举例   9.124位半积分A/D转换器ICL7135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2.1ICL7135的内部结构及芯片引脚功能   9.12.2ICL7135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2.3ICL7135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124ICL7135的应用举例   9.1312位双积分A/D转换器ICL710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3.1ICL7109的内部结构与芯片引脚功能   9.13.2ICL7109的外部电路连接与元件参数选择   9.13.3ICL7109与803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设计   9.1416位积分型ADC一ICL7104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4.1ICL7104的主要应用特性及引脚功能   9.14.2ICL7104与803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9.14.3其它积分型A/D转换器简介   第十章V/F转换器接口技术   10.1V/F转换的特点及应用环境   10.2V/F转换原理及用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2.1V/F转换原理   10.2.2用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3常用V/F转换器简介   10.3.1VFC32   10.3.2LMX31系列V/F转换器   10.3.3AD650   10.3.4AD651   10.4V/F转换应用系统中的通道结构   10.5LM331应用实例   10.5.1线路原理   10.5.2软件设计   10.6AD650应用实例   10.6.1AD650外围电路设计   10.6.2定时/计数器(8253—5简介)   10.6.3线路原理   10.6.4软件设计   第十一章串行通讯接口技术   11.1串行通讯基础   11.1.1异步通讯和同步通讯   11.1.2波特率和接收/发送时钟   11.1.3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讯方式   11.14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1.1.5通讯数据的差错检测和校正   11.1.6串行通讯接口电路UART、USRT和USART   11.2串行通讯总线标准及其接口   11.2.1串行通讯接口   11.2.2RS-232C接口   11.2.3RS-449、RS-422、RS-423及RS485   11.2.420mA电流环路串行接口   11.3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11.3.1串行口的结构   11.3.2串行接口的工作方式   11.3.3串行通讯中波特率设置   11.4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通讯技术   11.4.1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4.2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5IBMPC系列机与单片机的通讯技术   11.5.1异步通讯适配器   11.5.2IBM-PC机与8031双机通讯技术   11.5.3IBM—PC机与8031多机通讯技术   11.6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扩展   11.6.1Intel8251A可编程通讯接口   11.6.2扩展多路串行口的硬件设计   11.6.3通讯软件设计   第十二章应用系统设计中的实用技术   12.1MCS-51单片机低功耗系统设计   12.1.1CHMOS型单片机80C31/80C51/87C51的组成与使用要点   12.1.2CHMOS型单片机的空闲、掉电工作方式   12.1.3CHMOS型单片机的I/O接口及应用系统实例   12.1.4HMOS型单片机的节电运行方式   12.2逻辑电平接口技术   12.2.1集电极开路门输出接口   12.2.2TTL、HTL、ECL、CMOS电平转换接口   12.3电压/电流转换   12.3.1电压/0~10mA转换   12.3.2电压1~5V/4~20mA转换   12.3.30~10mA/0~5V转换   12.344~20mA/0~5V转换   12.3.5集成V/I转换电路   12.4开关量输出接口技术   12.4.1输出接口隔离技术   12.4.2低压开关量信号输出技术   12.4.3继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12.4.4可控硅(晶闸管)输出接口技术   12.4.5固态继电器输出接口   12.4.6集成功率电子开关输出接口   12.5集成稳压电路   12.5.1电源隔离技术   12.5.2三端集成稳压器   12.5.3高精度电压基准   12.6量程自动转换技术   12.6.1自动转换量程的硬件电路   12.6.2自动转换量程的软件设计   附录AMCS-51单片机指令速查表   附录B常用EPROM固化电压参考表   参考文献

    标签: MCS 51 单片机实用 接口技术

    上传时间: 2013-10-15

    上传用户:himbly

  •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各种硬件接口设计、各种常用的数据运算和处理程序及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以及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对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各种新器件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突出了选取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书中的应用实例,大多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且经过检验,内容丰富、翔实。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学习MCS-51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测试、机电一体化以及各类从事MCS-51单片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单片微型计等机概述   1.1 单片机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1.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3 单片机的应用   1.3.1 单片机的特点   1.3.2 单片机的应用范围   1.4 8位单片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和机型   1.5 MCS-51系列单片机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1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2 MCS-51的引脚   2.2.1 电源及时钟引脚   2.2.2 控制引脚   2.2.3 I/O口引脚   2.3 MCS-5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   2.3.1 运算部件   2.3.2 控制部件   2.4 MCS-51存储器的结构   2.4.1 程序存储器   2.4.2 内部数据存储器   2.4.3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2.4.4 位地址空间   2.4.5 外部数据存储器   2.5 I/O端口   2.5.1 I/O口的内部结构   2.5.2 I/O口的读操作   2.5.3 I/O口的写操作及负载能力   2.6 复位电路   2.6.1 复位时各寄存器的状态   2.6.2 复位电路   2.7 时钟电路   2.7.1 内部时钟方式   2.7.2 外部时钟方式   2.7.3 时钟信号的输出 第三章 MCS-51的指令系统   3.1 MCS-51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3.1.1 寄存器寻址   3.1.2 直接寻址   3.1.3 寄存器间接寻址   3.1.4 立即寻址   3.1.5 基址寄存器加变址寄存器间址寻址   3.2 MCS-51指令系统及一般说明   3.2.1 数据传送类指令   3.2.2 算术操作类指令   3.2.3 逻辑运算指令   3.2.4 控制转移类指令   3.2.5 位操作类指令 第四章 MCS-51的定时器/计数器   4.1 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4.1.1 工作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4.1.2 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   4.2 定时器/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   4.2.1 方式0   4.2.2 方式1   4.2.3 方式2   4.2.4 方式3   4.3 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4.4 定时器/计数器编程和应用   4.4.1 方式o应用(1ms定时)   4.4.2 方式1应用   4.4.3 方式2计数方式   4.4.4 方式3的应用   4.4.5 定时器溢出同步问题   4.4.6 运行中读定时器/计数器   4.4.7 门控制位GATE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T1为例) 第五章 MCS-51的串行口   5.1 串行口的结构   5.1.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5.1.2 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5.2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5.2.1 方式0   5.2.2 方式1   5.2.3 方式2   5.2.4 方式3   5.3 多机通讯   5.4 波特率的制定方法   5.4.1 波特率的定义   5.4.2 定时器T1产生波特率的计算   5.5 串行口的编程和应用   5.5.1 串行口方式1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5.5.2 串行口方式2应用编程   5.5.3 串行口方式3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第六章 MCS-51的中断系统   6.1 中断请求源   6.2 中断控制   6.2.1 中断屏蔽   6.2.2 中断优先级优   6.3 中断的响应过程   6.4 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   6.5 外部中断的方式选择   6.5.1 电平触发方式   6.5.2 边沿触发方式   6.6 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   6.6.1 定时器作为外部中断源的使用方法   6.6.2 中断和查询结合的方法   6.6.3 用优先权编码器扩展外部中断源 第七章 MCS-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   7.1 概述   7.1.1 只读存储器   7.1.2 可读写存储器   7.1.3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   7.1.4 特殊存储器   7.2 存储器扩展的基本方法   7.2.1 MCS-51单片机对存储器的控制   7.2.2 外扩存储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7.3 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   7.3.1 程序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3.2 常用的EPROM芯片   7.3.3 外部地址锁存器和地址译码器   7.3.4 典型EPROM扩展电路   7.4 静态数据存储的器扩展   7.4.1 外扩数据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4.2 常用的SRAM芯片   7.4.3 64K字节以内SRAM的扩展   7.4.4 超过64K字节SRAM扩展   7.5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扩展   7.5.1 EPROM扩展   7.5.2 SRAM掉电保护电路   7.6 特殊存储器扩展   7.6.1 双口RAMIDT7132的扩展   7.6.2 快擦写存储器的扩展   7.6.3 先进先出双端口RAM的扩展 第八章 MCS-51扩展I/O接口的设计   8.1 扩展概述   8.2 MCS-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   8.2.1 8255A芯片介绍   8.2.2 8031单片机同8255A的接口   8.2.3 接口应用举例   8.3 MCS-51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   8.3.1 8155H芯片介绍   8.3.2 8031单片机与8155H的接口及应用   8.4 用MCS-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   8.4.1 扩展并行输入口   8.4.2 扩展并行输出口   8.5 用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   8.5.1 用74LS377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出口   8.5.2 用74LS373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入口   8.5.3 MCS-51单片机与总线驱动器的接口   8.6 MCS-51与8253的接口   8.6.1 逻辑结构与操作编址   8.6.2 8253工作方式和控制字定义   8.6.3 8253的工作方式与操作时序   8.6.4 8253的接口和编程实例 第九章 MCS-51与键盘、打印机的接口   9.1 LED显示器接口原理   9.1.1 LED显示器结构   9.1.2 显示器工作原理   9.2 键盘接口原理   9.2.1 键盘工作原理   9.2.2 单片机对非编码键盘的控制方式   9.3 键盘/显示器接口实例   9.3.1 利用8155H芯片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2 利用8031的串行口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3 利用专用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4 MCS-51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   9.4.1 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9.4.2 点阵式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介绍   9.5 MCS-51与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1 MCS-51与TPμp-40A/16A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2 MCS-51与GP16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3 MCS-51与PP40绘图打印机的接口   9.6 MCS-51单片机与BCD码拨盘的接口设计   9.6.1 BCD码拨盘   9.6.2 BCD码拨盘与单片机的接口   9.6.3 拨盘输出程序   9.7 MCS-51单片机与CRT的接口   9.7.1 SCIBCRT接口板的主要特点及技术参数   9.7.2 SCIB接口板的工作原理   9.7.3 SCIB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   9.7.4 SCIB的CRT显示软件设计方法 第十章 MCS-51与D/A、A/D的接口   10.1 有关DAC及ADC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要点   10.1.1 性能指标   10.1.2 选择ABC和DAC的要点   10.2 MCS-51与DAC的接口   10.2.1 MCS-51与DAC0832的接口   10.2.2 MCS-51同DAC1020及DAC1220的接口   10.2.3 MCS-51同串行输入的DAC芯片AD7543的接口   10.3 MCS-51与ADC的接口   10.3.1 MCS-51与5G14433(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2 MCS-51与ICL7135(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3 MCS-51与ICL7109(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4 MCS-51与ADC0809(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3.5 8031AD574(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4 V/F转换器接口技术   10.4.1 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4.2 常用V/F转换器LMX31简介   10.4.3 V/F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接口   10.4.4 LM331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 标准串行接口及应用   11.1 概述   11.2 串行通讯的接口标准   11.2.1 RS-232C接口   11.2.2 RS-422A接口   11.2.3 RS-485接口   11.2.4 各种串行接口性能比较   11.3 双机串行通讯技术   11.3.1 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3.2 PC机与8031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4 多机串行通讯技术   11.4.1 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4.2 IBM-PC机与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5 串行通讯中的波特率设置技术   11.5.1 IBM-PC/XT系统中波特率的产生   11.5.2 MCS-51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确定   11.5.3 波特率相对误差范围的确定方法   11.5.4 SMOD位对波特率的影响 第十二章 MCS-51的功率接口   12.1 常用功率器件   12.1.1 晶闸管   12.1.2 固态继电器   12.1.3 功率晶体管   12.1.4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12.2 开关型功率接口   12.2.1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12.2.2 继电器型驱动接口   12.2.3 晶闸管及脉冲变压器驱动接口 第十三章 MCS-51单片机与日历的接口设计   13.1 概述   13.2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2.1 MSM5832性能及引脚说明   13.2.2 MSM5832时序分析   13.2.3 8031单片机与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3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C146818的接口设计   13.3.1 MC146818性能及引脚说明   13.3.2 MC146818芯片地址分配及各单元的编程   13.3.3 MC146818的中断   13.3.4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电路设计   13.3.5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软件设计 第十四章 MCS-51程序设计及实用子程序   14.1 查表程序设计   14.2 散转程序设计   14.2.1 使用转移指令表的散转程序   14.2.2 使用地地址偏移量表的散转程序   14.2.3 使用转向地址表的散转程序   14.2.4 利用RET指令实现的散转程序   14.3 循环程序设计   14.3.1 单循环   14.3.2 多重循环   14.4 定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4.1 定点数的表示方法   14.4.2 定点数加减运算   14.4.3 定点数乘法运算   14.4.4 定点数除法   14.5 浮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5.1 浮点数的表示   14.5.2 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   14.5.3 浮点数乘除法运算   14.5.4 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转换   14.6 码制转换   ……    

    标签: MCS 51 单片机 应用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xuanjie

  • xlisp单片机综合仿真实验仪使用手册pdf

    XLISP 系列单片机综合仿真试验仪(以下简称  XLISP 系列)是深圳市学林电子有限公司综合多年经验开发出的多功能 8051 单片机平台(兼容 AVR/PIC 单片机的部 份烧写实验功能)。本系列目前包含 XL600 单片机试验仪和 XL1000 USB 型单片机实验仪,集成常用的单片机 外围硬件,ISP 下载线,单片机仿真器,  单片机试验板,编程器功能于一身,特别适合新手学习使用! 第一章:XLISP 系列  单片机综合仿真试验仪系统简介 1.1 系统简介……………………………………………………………2 1.  2 各个模块接口的定义……………………………………………3 第二章:  快速入门篇- 跟我来用 XLISP 系列作跑马灯实验 2.1 软件安装介绍………………………………………………………5 2.2 软件操作……………………………………………………………6 第三章    USB 接口安装指南(仅限 XL1000) 3.1 USB 驱动程序安装…………………………………………………8 3.2 特别情况下的 usb安装……………………………………………10 第四章 ISP 下载部份的应用 4.1      ISP 下载部份介绍…………………………………………11 4.2    XLISP 系列下载头之插头定义………………………………12 4.3 常用芯片的 ISP 相关引脚连接方法……………………………13 第五章  XLISP 系列  仿真操作指南 5.1  仿真概述…………………………………………………………14 5.2 KEIL UV2 软件操作指南…………………………………………15 第六章:XLISP 系列单片机系统实验 MCS-51 单片机引脚说明………………………………………………17 实验 1    最简单的八路跑马灯………………………………………18 实验 2    用 XLISP 系列试验仪做一个 8 路彩灯控制器…………20 实验 3    8 路指示灯读出 8 路拨动开关的状态……………………21 实验 4    数码管静态扫描  …………………………………………22 实验 5    数码管动态扫描显示 01234567……………………………23 实验 6    端口按键判断技术(按键显示数字)………………………26 实验 7    矩阵按键识别技术……………………………………………27 实验 8  74LS14 反向器实验………………………………………………29 实验 9    74LS138  38 译码器部分实验………………………………30 实验 10  74LS164 串入并出实验  ……………………………………31 实验 11  74LS165 并入串出实验  ………………………………………32 实验 12 DA 转换 dac0832 的原理与应用………………………………34 实验 13 模拟/数字转换器 ADC0804………………………………………36 实验 14 小喇叭警报器试验………………………………………………38 实验 15 红外线遥控试验…………………………………………………39 实验 16 汉字显示屏显示倚天一出宝刀屠龙(仅限 XL1000)…………42 实验 17    1602 液晶显示屏显示 A……………………………………44 实验 18    8155 试验(仅限 XL1000)…………………………………46 实验 19   24C02 储存开机次数实验  ……………………………………48 实验 20    步进电机实验…………………………………………………50 实验 21 93c46 演示程序  …………………………………………………………51 实验 22 串行双向通信实验  ……………………………………………53 实验 23 综合实验  18B20 数字温度显示系统…………………………55 第七章 怎样产生 hex 文件? Dais 集成开发环境使用………………58 第八章      常见问题解答 60 第九章 系统配置和售后服务指南…………………………………61 部分配套的例子程序说明………………………………………………62

    标签: xlisp 单片机 使用手册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lanjisu111

  • 基于OMAP1510的mp3播放器设计

      第一章 序論……………………………………………………………6   1- 1 研究動機…………………………………………………………..7   1- 2 專題目標…………………………………………………………..8   1- 3 工作流程…………………………………………………………..9   1- 4 開發環境與設備…………………………………………………10   第二章 德州儀器OMAP 開發套件…………………………………10   2- 1 OMAP介紹………………………………………………………10   2-1.1 OMAP是什麼?…….………………………………….…10   2-1.2 DSP的優點……………………………………………....11   2- 2 OMAP Architecture介紹………………………………………...12   2-2-1 OMAP1510 硬體架構………………………………….…12   2-2.2 OMAP1510軟體架構……………………………………...12   2-2.3 DSP / BIOS Bridge簡述…………………………………...13   2- 3 TI Innovator套件 -- OMAP1510 ……………………………..14   2-2.1 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 -- ARM925T………………...14   2-2.2 DSP processor -- TMS320C55x …………………………15   2-2.3 IDE Tool – CCS …………………………………………15   2-2.4 Peripheral ………………………………………………..16   第三章 在OMAP1510上建構Embedded Linux System…………….17   3- 1 嵌入式工具………………………………………………………17   3-1.1 嵌入式程式開發與一般程式開發之不同………….….17   3-1.2 Cross Compiling的GNU工具程式……………………18   3-1.3 建立ARM-Linux Cross-Compiling 工具程式………...19   3-1.4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gram………………………...20   3- 2 Porting kernel………………………………………………….…21   3-2.1 Setup CCS ………………………………………….…..21   3-2.2 編譯及上傳Loader…………………………………..…23   3-2.3 編譯及上傳Kernel…………………………………..…24   3- 3 建構Root File System………………………………………..…..26   3-3.1 Flash ROM……………………………………………...26   3-3.2 NFS mounting…………………………………………..27   3-3.3 支援NFS Mounting 的kernel…………………………..27   3-3.4 提供NFS Mounting Service……………………………29   3-3.5 DHCP Server……………………………………………31   3-3.6 Linux root 檔案系統……………………………….…..32   3- 4 啟動及測試Innovator音效裝置…………………………..…….33   3- 5 建構支援DSP processor的環境…………………………...……34   3-5.1 Solution -- DSP Gateway簡介……………………..…34   3-5.2 DSP Gateway運作架構…………………………..…..35   3- 6 架設DSP Gateway………………………………………….…36   3-6.1 重編kernel……………………………………………...36   3-6.2 DEVFS driver…………………………………….……..36   3-6.3 編譯DSP tool和API……………………………..…….37   3-6.4 測試……………………………………………….…….37   第四章 MP3 Player……………………………………………….…..38   4- 1 MP3 介紹………………………………………………….…….38   4- 2 MP3 壓縮原理……………………………………………….….39   4- 3 Linux MP3 player – splay………………………………….…….41   4.3-1 splay介紹…………………………………………….…..41   4.3-2 splay 編譯………………………………………….…….41   4.3-3 splay 的使用說明………………………………….……41   第五章 程式改寫………………………………………………...…...42   5-1 程式評估與改寫………………………………………………...…42   5-1.1 Inter-Processor Communication Scheme…………….....42   5-1.2 ARM part programming……………………………..…42   5-1.3 DSP part programming………………………………....42   5-2 程式碼………………………………………………………..……43   5-3 雙處理器程式開發注意事項…………………………………...…47   第六章 效能評估與討論……………………………………………48   6-1 速度……………………………………………………………...48   6-2 CPU負載………………………………………………………..49   6-3 討論……………………………………………………………...49   6-3.1分工處理的經濟效益………………………………...49   6-3.2音質v.s 浮點與定點運算………………………..…..49   6-3.3 DSP Gateway架構的限制………………………….…50   6-3.4減少IO溝通……………….………………………….50   6-3.5網路掛載File System的Delay…………………..……51   第七章 結論心得…

    标签: OMAP 1510 mp3 播放器

    上传时间: 2013-10-14

    上传用户:a471778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考试说明:1.闭卷考试;2.本复习题仅供参考,考试题型会有所变化。2.试卷题型:填空题(20%),选择题(20%),阅读并分析程序(30%),程序设计(20%,从实验中选题),系统设计(10%,课本中第七章例题)

    标签: 单片机原理 复习题

    上传时间: 2013-10-15

    上传用户:YKL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