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无功补偿技术

  • 这是一个产品完整的代码

    这是一个产品完整的代码,使用80C196 CPU和8253定时器以及AD574进行电压,电流的采集,每个电网周波采集32点,计算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软件积分电度等

    标签: 代码

    上传时间: 2014-01-12

    上传用户:ruixue198909

  •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一些常规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其次,针对传统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的缺陷,提出将神经网络与基于噪声抵消原理的自适应谐波检测相结合,利用径向基函数运算量小、收敛快、无局部极小值等优点,构造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动态响应及畸变电流检测精度。最后,设计了一套实验系统,对本文所采用的系统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有源电力滤波器检测系统方案切实可行,能够较好地实现动态检测谐波和无功功率的目的。

    标签: 有源电力滤波器 基本结构 工作原理

    上传时间: 2017-07-27

    上传用户:脚趾头

  • 考虑撬棒保护接入的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子磁链动态特性

    撬棒保护电路的接入会改变低电压穿越过程中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定转子磁链间的耦合过程和耦合强度,由此将影响机组磁链衰减动态和撬棒保护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刻画定子磁链与转子绕组交链感应作用的磁链耦合系数,将电网故障后电机的磁链暂态耦合过程处理为不同状态的叠加,综合研究撬棒电阻对转子感应磁链正序、负序和暂态反向交流分量幅值和相角的耦合规律,用转子磁链空间矢量图和矢量轨迹图描述转子磁链动态响应过程。最后,针对电网不对称故障下撬棒取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子磁链幅值配比原理和最优倾角的撬棒阻值选取方法。该方法可减小磁链耦合不当对机组的暂态冲击,从而有效改善机组的无功外特性和瞬态性能。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标签: 双馈感应发电机 低电压穿越 撬棒保护 磁链动态特性 磁链耦合

    上传时间: 2016-01-01

    上传用户:icebee251

  • pq法潮流计算

    本程序的功能是用P-Q分解法进行潮流计算 ,包括个节点电压、个支路电流及输送的有功无功,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对大家有帮助!

    标签: 流计算;c语言

    上传时间: 2017-06-09

    上传用户:东北小妞

  •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包括个节点电压、个支路电流及输送的有功无功,希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对大家有帮助!

    标签: 电力系统 流计算;c语言

    上传时间: 2017-06-09

    上传用户:东北小妞

  • 三相电子电能表检定装置

    基本误差 在相关国标、规程规定的参比条件下,输出电流为50mA~120A装置的最大允许误差(含标准表)小于0.01%,输出电流为1mA~50mA装置的最大允许误差(含标准表)小于0.015%。 可实现三只三相电能表的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的误差测量;可测试无功电能基本误差。 1.2.3.2 测量重复性 装置的测量重复性用实验标准差表征,在进行不少于10次的重复测量,其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估计值s不超过0.001%。 1.2.3.3  输出电量 1.2.3.3.1 电压电流量程 输出电压范围:3×(57.7V~380V); 每档电压输出瞬间及相位切换时不允许有尖峰。每档电压输出上限达120%Un。  输出电流范围:3×(0.001A~100A); 输出电流范围上限要求达到120A。每档电流输出瞬间及相位切换时不允许有尖峰。每档电流输出上限达120%In。 1.2.3.3.2 输出负载容量 三表位:电压输出:每相≥150VA         电流输出:   每相≥300VA 1.2.3.3.3 输出电量调节 (1)  电压、电流调节: 调节范围:0%~120%                   调节细度:优于0.005%。 (2)  相位调节: 调节范围:0°~360°                 调节细度:优于0.01°。 (3) 频率调节: 调节范围:45Hz~65Hz                 调节细度:优于0.001Hz。 1.2.3.3.4 输出功率稳定度:<0.005% / 3min . 稳定度按JJG597的5.2.3.13方法计算。 1.2.3.3.5 输出电压电流失真度 装置输出电压电流失真度范围:小于0.1%。 1.2.3.3.6起动电流:装置具有起动电流调整、测量功能,能输出0.5mA的起动电流。 起动电流的测量误差≤ 5%,起动功率的测量误差 ≤ 10%。 1.2.3.3.7三相电量对称性 任一相(或线)电压和相(或线)电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1%;各相电流与其平均值之差不大于±0.2%;任一相电压与对应相电流间的相位角之差不大于0.5°;任一相电压(电流)与另一相电压(电流)间相位角与120°之差不大于0.5°。 1.2.3.4 多路隔离输出的装置各路输出负载影响应符合JJG597—2005中 3.8条的规定。 1.2.3.5 确定同名端钮间电位差应符合JJG597—2005中3.9条的规定。 1.2.3.6 多路输出的一致性应符合JJG597—2005中3.7条的规定。 1.2.3.7 监视示值的误差 监视仪表应有足够的测量范围,电压示值误差限为±0.2%,电流、功率示值误差限为±0.2%,相位示值误差限为±0.3°,频率示值误差限为±0.1%,启动电流和启动功率的监视示值误差不超过5%(启动电流为1mA时的监视示值误差也不应超过5%)。各监视示值的分辨力应不超过其对应误差限的1/5。 1.2.3.8 具有消除自激的功能。可自动消除开机或关机时产生的尖脉冲。 1.2.3.9 装置的磁场 由装置产生的在被检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不大于下列数值: I≤10A时,B≤0.0025mT; I=200A时,B≤0.05mT;10A到200A之间的磁感应强度极限值可按内插法求得。 1.2.3.10  电磁兼容性  (1)电磁骚扰的抗扰度 装置的设计能保证在传导和辐射的电磁骚扰以及静电放电的影响下不损坏或不受实质性影响(如元器件损毁、控制系统死机、精度出现变化等影响正常检定工作的现象),骚扰量为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 (2)无线电干扰抑制 装置不发生能干扰其他设备的传导和辐射噪声。 1.2.3.11 稳定性变差 (1)短期稳定性变差 装置基本误差合格的同时,在15min内的基本误差最大变化值(连续测量7h),不大于装置对应最大允许误差的20%。 (2)检定周期内变差 检定周期内装置基本误差合格的同时,其最大变化值,不大于0.01%。 1.2.3.12 安全 装置的绝缘强度试验要求和与安全有关的结构要求符合GB 4793.1的规定。 1.2.3.13 脉冲输出 同时检测三路被检脉冲:显示当前误差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同时检测的被检脉冲的常数、工作方式和脉冲个数,可完全不同;误差测量所需要的输入参数的位数,应能覆盖目前各种标准表和的检测需要。对每一表位应有高频、低频脉冲信号的BNC接收端口,能接收≤600kHz的有/无源脉冲(5-30V脉冲幅值)。 1.2.3.14供电电源 供电电源在3×220V/380V10,50Hz2Hz装置正常工作。

    标签: 三相 电子电能表 检定装置

    上传时间: 2021-06-15

    上传用户:li091122

  • 基于STM32F103单片机电流电压采集系统设计

    配电网中,各种配电终端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等模拟量的采集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环节。这些模拟量的采集也是各种仪器和家用电器的必要功能。因此,设计了基于嵌入式STM32F103单片机的交流电压、交流电流及有功功率的采集系统,通过电压互感器TV1005M和电流互感器TA1005M分别检测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值;屏幕或者手机APP和WiFi模块互联后,可以实时显示交流电压、交流电流、功率及电量值;通过设定阈值功率,可以实现对电流的监控和对电路的保护。In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the collection of analog,such as current,voltage,active power,and reactive power at various distribution terminal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These analog acquisitions are also for various instruments and household appliances. Very important technology. Therefore,an AC voltage,AC current and active power acquisition system based on embedded STM32 F103 machine is designed,and AC voltage and AC current values are detected by voltage transformer TV1005 M and current Transformer TA1005 M respectively;After the screen or mobile phone APP and WiFi modules are interconnected,AC voltage,AC current,power,and power values can be displayed in real time;By setting the threshold power,the current can be monitored and the circuit can be protected.

    标签: stm32f103 单片机 电流电压采集

    上传时间: 2022-03-27

    上传用户:shjgzh

  • 无线充电行业深度报告

    ◆无线充电是电子产品“无尾化”进程的一部分。摇脱线缆的来缚是消夤电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无线互联网时代的自然害求。包抬3G4G等在内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麟决了数据文互的无线化,而能量传输的无线化作为“无尾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组织部分,必须通过无线充电技术来完或。在盘据传输无线化进入高湖的今天能量传的无线化将得到更多的重视。而“无尾化”趋势的最终发展方向则是无线数据传输和无线能量传的融合◆无践充电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大有可为,消费电子市场下游体量巨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近期越演越烈的可穿鵡風湖为无线充电产品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智能予机和乎板电脑增长呈现疲态的后智能化时代,无线充电技术是各大厂商无法避开的产品创新。而从消費者角度讲。无线充电技术在无线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大爆发的背景下能够带来用户体验的大幅提高。◆。无线充电产业启动的外部环境在2014年得到很大改善,根搭 isuppli的预计到2015年全球无线充电行业产值将达到240亿美元,但是其在2013年的渗遗逵度却远低于业界预期,主要是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和充电效率不理想这三大固素制了产业启动。而在2014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多模方案的成热,这些限制概颈将逐一被突破,无线充电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这就使得产业启动成为可能巨头纷纷加入,无线充电产业有望在2014年迎来扬点。不管是在技术实力上,还是场号召力上,行业巨头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无线充电产业何时启动以及以何种方式唇动,而在2014年的CEs上,包括me,高通、悔通等在内的行业巨头,一改此前出声不出力的做法,开始实质性的加大了对无线充电技术的投入力度,各种相关产品和方袋纷纷亮相。行业巨头们的强势加入将形成巨大的带动效应,推动无线充电产业在2014年实現实质性启动

    标签: 无线充电

    上传时间: 2022-03-30

    上传用户:

  • 光纤通信系统 - 李国瑞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纤的传输理论;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性质、光源的查接调制和间接调制;光接收机的组成、噪声的分析和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及其分配以及系统的总体设计;还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新技术和新型系统,如掺铒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全光通信网、色散补偿技术以及非线性光学效应等。本书力求理论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时新性和应用上的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通信类专业大学本科生或形容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目  录绪论第1章 光纤的传输理论1.1 光纤的基本性质1.2 介质平板波导1.3 阶跃折射率光纤的模式理论1.4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近似分析1.5 单模光纤第2章 光源和光调制2.1 激光原理的基础知识2.2 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2.3 半导体激光器的模式性质2.4 半导体激光器的瞬态性质2.5 半导体激光器的自脉动现象2.6 半导体激光器的直接调制和光发射机2.7 光源的间接调制第3章 光接收机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第5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标签: 光纤通信

    上传时间: 2022-04-13

    上传用户:XuVshu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何乐年

           本书以单级放大器、运算放大器以及数模转换器数为重点,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特别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的仿真技术,是模拟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和 仿真的入门书。       全书共分 10 章和 7 个附录。第 1 章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的发展与设计方法。第 2、3 章介绍单级放 大器、电流镜和差分放大器等基本模拟电路的原理。第 4 章是电路噪声分析计算与仿真。第 5 章介绍 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分析、仿真方法。第 6、7 章以双端输入单端输出运算放大器以及全差分运算 放大器为例,介绍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仿真方法;第 8、9 章以带隙电压基准和电流基准电路为例,介绍 了参考电压源和电流源的设计方法,其中对温度补偿技术作了详细分析;第 10 章为模拟与数字转换电 路(ADC),重点介绍了 ADC 的概念与工作原理以及采用 Verilog-A 语言进行系统设计的方法。本书 的附录全面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环境以及仿真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专业工程硕士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 材,并可供模拟集成电路工程师参考。 

    标签: 模拟集成电路

    上传时间: 2022-06-02

    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