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改造

  • 基于AT89C52的遥控电扇电路图设计

     采用 AT89C52型号的单片机对传统的电扇系统进行改造,实现对电扇的短距离控制。该设计利用单片机进行红外发送,红外接收,在此过程中对红外进行编码和解码,而后通过不同的编码形成对风扇的不同控制。同时对单片机 P0口的输出进行 DA 变换后,完成对风扇的速度的实时控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该设计简单、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标签: 89C C52 AT 89

    上传时间: 2013-11-15

    上传用户:1583060504

  • 基于BASIC Stamp核心设计温度记录系统

    基于BASIC Stamp核心设计温度测量电路,实现了传感器数据的测量和保存。系统采用温度传感器DS1621,经过有线通信,多路温度数据由串行口输送到微型计算机接收实时显示和保存。系统应用于环境试验设备改造初试阶段,满足设计要求,证明温度记录系统的低成本和简单实现是可行的。

    标签: BASIC Stamp 核心 温度记录

    上传时间: 2013-10-24

    上传用户:zchpr@163.com

  • 基于单片机的AFM纳米机械性能测试系统

    摘要:为解决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进行纳米机械性能测试中存在的不能够直接获得载荷?压深曲线以及不能够随意改变加载、保载、卸载时间等问题,对AFM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发了一套基于单片机的信号输入输出模块。将该模块与AFM控制系统相联,形成新的纳米机械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信号输出精度为0.15mV,信号采集精度为0.3mV,工作台的移动灵敏度为1.53nm,可以动态改变垂直载荷,并实时获得载荷?压深曲线。通过单片机设置模拟信号的输出速率可以实现加载、保载和卸载速率的改变;结合二维微动精密工作台,可以实现较大范围内高精度的点阵压痕测试。通过在聚碳酸酯、聚二甲基硅氧烷等材料表面进行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高速高精度地测量样品的纳米机械性能参数,包括对样品进行纳米压痕测试和对样品的纯弹性变形过程进行检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者各种微梁等微小构件。关 键 词:原子力显微镜(AFM);单片机;纳米机械性能;载荷-压深曲线

    标签: AFM 单片机 纳米机械 性能测试

    上传时间: 2013-10-18

    上传用户:a296386173

  • EDA9060开关量I/O 模块在电气控制柜中的典型应用

    EDA9060开关量I/O 模块在电气控制柜中的典型应用—— EDA9060结合交流接触器实现远程控制EDA9060开关量I/O模块是山东力创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分布式DI/DO工控模块,主要功能特点:◎4路开关量输入,4路继电器输出。继电器两组常开2触点,两组常开常闭3触点。输出触点容量为8A 125VAC(5A 250VAC5A30VDC),由于触点容量较大,可以直接用在很多的常见电气控制电路中。输出有两种方式,一种电平式,一种脉冲式,可以灵活配置。◎标准的RS485接口,方便组网,结合GPRS DTU无线模块可以实现无线远程控制功能。◎灵活的协议,兼容研华协议,支持标准MODBUS RTU协议,方便上位机的系统组建。EDA9060在电气控制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增加EDA9060远程控制线路,改变了原来必须依靠人工到现场启停电气线路的状况,实现无人值守,节省资源。线路改造主要通过EDA9060的继电器输出控制交流接触器,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现场用电设备(如常见的工业泵)的启停。同时增加一个转换开关,将手动控制线路和EDA9060远程控制线路隔离开,以保证现场操作优先的要求,同时增强操作的可靠性。下面以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在220V电压等级以内的常见控制电路为例,简要说明其控制过程,线路容量大的情况只需要通过增加合适容量的中间继电器,扩大EDA9060的触点容量即可解决,示意图:

    标签: 9060 EDA 开关量 典型

    上传时间: 2013-11-15

    上传用户:robter

  • 一种实用的单片机双CPU设计方案及其应用

    一种实用的单片机双CPU设计方案及其应用:针对传统仪表具有的硬件资源不足、速度慢等功能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CPU设计方案,即扩展CPU,直接从主CPU对应的数据显示I/O口上获取数据,这种获取数据的双CPU设计方案中主从CPU之间在功能上相互独立,主CPU不受扩展CPU加入的影响,实现其固有功能,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扩展CPU从主CPU中获取数据,不受主CPU的控制,按照现场的需求进行功能扩展。给出了详细的软硬件设计结构。该方案为传统仪表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关键词: 传统仪表 检测系统 单片机

    标签: CPU 单片机 设计方案

    上传时间: 2013-10-30

    上传用户:evil

  • 短波通信原理

    尽管当前新型无线电通信系统不断涌现,短波这一古老和传统的通信方式仍然受到全世界普遍重视,不仅没有被淘太,还在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一、短波是唯一不受网络枢钮和有源中继体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一但发生战争或灾害,各种通信网络都可能受到破坏,卫星也可能受到攻击。无论哪种通信方式,其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与短波无可相比;二、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超短波覆盖不到,主要依靠短波;三、与卫星通信相比,短波通信不用支付话费,运行成本低。  近年来,短波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技术成果理应被中国这样的短波通信大国所用。用现代化的短波设备改造和充实我国各个重要领域的无线通信网,使之更加先进和有效,满足新时代各项工作的需要,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里简要介绍短波通信的一般概念,优化短波通信的经验,以及一些热门的新技术,如有错误之处,欢迎阅正。1、短波通信的一般原理1.1.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广播、无线电通信、卫星、雷达等都依靠无线电波的传播来实现。  无线电波一般指波长由100,000米到0.75毫米的电磁波。根据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又分为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等若干波段,其中:超长波的波长为100,000米~10,000米,频率3~30千赫;长波的波长为10,000米~1,000米,频率30~300千赫;中波的波长为1,000米~100米,频率300千赫~1.6兆赫;短波的波长为100米~10米,频率为1.6~30兆赫;超短波的波长为10米~1毫米,频率为30~300,000兆赫(注:波长在1米以下的超短波又称为微波)。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频率=光速/波长。  电波在各种媒介质及其分界面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反射、折射、散射及绕射,其传播方向经历各种变化,由于扩散和媒介质的吸收,其场强不断减弱。为使接收点有足够的场强,必须掌握电波传播的途径、特点和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通信效果。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地波(地表面波)传播   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表面波,简称地波。地波的传播途径如图1.1 所示。其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逐渐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波长越短,减弱越快),因而传播距离不远。但地波不受气候影响,可靠性高。超长波、长波、中波无线电信号,都是利用地波传播的。短波近距离通信也利用地波

    标签: 短波 通信原理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box2000

  • 不同系统的相互连接和数据共享

    基于解决国家电网渭南供电局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厂家不同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信息共享的问题。 经过讨论研究,其采用调度数据网部分设备作为硬件支持,在烟台东方电子和国电南瑞科技两厂家技术人员提供软件支持的条件下,解决了该问题。 在渭南供电局电力调度中心,这两个系统已经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通过进一年来的使用,完全实现了不同厂家、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普遍意义。

    标签: 互连 数据共享

    上传时间: 2014-09-07

    上传用户:叶山豪

  • 西门子PLC300串口通信协议比较与分析

    物理层在信道上传送未经处理的信息,该层协议涉及通信双方的机械、电器和连接规程。RS232为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可能有差错的物理链路,改造为对于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传送线路。

    标签: PLC 300 西门子 串口通信协议

    上传时间: 2013-12-04

    上传用户:xinzhch

  • 监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

     针对太浦闸监控系统现场控制单元现场总线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场勘测分析,得出可能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有:网络拓扑结构不合理、总线特性阻抗的连续性不好、系统保护措施不够,提出了采用RS485 集线器来实现星型接法,使网络拓扑结构合理,并通过其光电隔离的防雷的功能,加强系统的保护,同时在总线的终端串接电阻来改善总线特性阻抗的连续性,对原有现场总线通信网络进行改造改造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效果良好。

    标签: 监控系统 现场总线 可靠性研究 通信网络

    上传时间: 2013-10-16

    上传用户:agent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全教程共十章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学科。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为中心,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与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已为全世界所公认。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就像神经和感官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全书分为十个章结: 1、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1)应变式传感器      (2)电感式传感器      (3)电容式传感器      (4)压电式传感器      (5)磁电式传感器      (6)光电式传感器      (7)半导体式传感器      (8)波与辐射式传感器      (9)数字式传感器(自学)      (10)智能式传感器(自学) 课程教材 1.郁有文等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沈跃、杨喜峰编,物理实验教程—智能检测技术实验,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参考书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化祥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传感技术与应用教程,张洪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项目式教学),于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叶湘滨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陈杰、黄鸿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Handbook of Modern Sensors(3rd Edition),Jacob Fraden,Springer-Verlag,Inc.,2004 课程性质     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提高学生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从事传感与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研究对象     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学习目的与要求  (1)建立传感器技术的整体概念;  (2)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  (3)获得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传感器技术的兴趣;  (5)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考核目标(包括重点及难点)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 (2)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方法);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应用(实验技术); (4)了解应用传感器设计、组建测控系统的基本方法; (5)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重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

    标签: 传感器原理 教程

    上传时间: 2013-11-13

    上传用户:yqs13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