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场效应管参数

  • [从零开始学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技术].李建清.扫描版

    电子元器件是组成电子电路的最小单位,也是修理中需要检测和更换的对象。本书对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外形、性能、识别及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内容新颖、资料翔实、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原则,本书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元器件篇。主要包括本书的第一章~第七章。重点介绍了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基本组成,识别方法和检测技巧。这些元器件是电路的基本组成元件,也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特殊元器件篇。主要包括本书的第八章~第十二章。重点介绍了电声器件、石英晶体、陶瓷器件、开关、插接件、继电器、传感器和显示器件的识别及检测,这些元器件虽不如基本元器件应用广泛,但在电路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分析和理解电路的基础。第三部分为集成电路篇。主要包括本书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重点介绍了常用集成电路的分类、识别、检测和拆焊,并对应用十分广泛的集成稳压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为贴片元器件篇。主要包括本书的第十五章。贴片状元器件(SMD/SMC)是无引线或短引线的新型微小型元器件,它适合于在没有通孔的印制板上安装,是表面组装技术(SMT)的专用元器件。目前,片状元器件已在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医疗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和摄像机、彩电高频头、VCD机等家用电器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篇重点分析了常用片状元件的性能及识别技巧,可供维修和使用片状元件时参考。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新颖、资料翔实、通俗易懂,同时,考虑到读者使用方便,对书中所给出的元器件均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和总结。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电子元器件

    上传时间: 2022-06-24

    上传用户:

  • 逆变器电路DIY(图文详解)

    本文的主要介绍了逆变器电路 DIY制作过程,并介绍了逆变器工作原理、逆变器电路图及逆变器的性能测试。本文制作的的逆变器(见图1)主要由MOS场效应管,普通电源变压器构成。其输出功率取决于MOS场效应管和电源变压器的功率,免除了烦琐的变压器绕制,适合电子爱好者业余制作中采用。下面介绍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及制作过程。这里采用六反相器 CD4069构成方波信号发生器。电路中 R1是补偿电阻,用于改善由于电源电压的变化而引起的振荡频率不稳。电路的振荡是通过电容 C1充放电完成的。其振荡频率为 f=122RC.图示电路的最大频率为:fmax=1/2.2 ×3.3 ×103x22 ×10-6-62.6Hz,最小频率min-12.2 x.3 x03x22 x0-6-48.0Hz由于元件的误差,实际值会略有差异。其它多余的反相器,输入端接地避免影响其它电路。#p#场效应管驱动电路#e#

    标签: 逆变器

    上传时间: 2022-06-26

    上传用户:

  • 电子电路识图_[钱瑜,吴亮_主编]_2013年版,学会电子电路必备教材

    电子电路识图 [钱瑜,吴亮 主编] 2013年版教材,书中就电子电路图识读的基本知识,包含各类常见元器件的特性,如场效应管,晶闸管等进行详细的讲解,针对振荡电路,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等经典电路进行了剖析,对数字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的多种电路,以及AD/DA转换电路进行了详解。建议刚入手电子方向的同学下载学习,内容偏基础,非常实用。

    标签: 电子电路 元器件

    上传时间: 2022-07-02

    上传用户:

  •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 入门篇,蔡杏山 主编[带书签]

    讲解电子电路入门基础: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与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光电器件、场效应管、传感器、基础电子电路等提高篇也已上传:http://dl.21ic.com/download/ic-306149.html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的内容包括电子技术入门基础、电子元器件(电 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光电器件、电声器件、晶闸管、场效 应管、IGBT、继电器、干簧管、显示器件、贴片元器件、集成电路和传感器)、基础电 子电路、收音机与电子产品的检修、电子测量基础、指针万用表、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 器、毫伏表、示波器、频率计和扫频仪等。

    标签: 电子电路 模拟电路

    上传时间: 2022-07-09

    上传用户:

  •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蔡杏山 主编 [带书签]

    讲解电子电路入门基础: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与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光电器件、场效应管、传感器、基础电子电路等入门篇也已上传:http://dl.21ic.com/download/ic-306150.html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的内容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部分,其中模 拟电路部分的内容有电路分析基础、放大电路、放大器、谐振电路、滤波电路、振荡器、 调制电路、解调电路、变频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和晶闸管电路,数字电路部分 的内容有数字电路基础、门电路、数制、编码、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 路、脉冲电路、D/A转换器、A/D转换器和半导体存储器。

    标签: 电子电路 电路提高 模拟电路 模拟电子

    上传时间: 2022-07-09

    上传用户:20125101110

  • Arduino兼容stm32单片机四旋翼飞行器设计

    四轴飞行器拥有四个旋翼,属于多旋翼直升机。四轴飞行器具有四个成对称分布的旋翼。它通过控制四个旋翼的旋转速度而非机械结构来实现各种飞行动作。四轴飞行器具有成本低、机体结构简单、没有机械结构、飞行稳定性好、重量轻、有利于小型化无人化等特点。因此可以应用在人无法到达的一些复杂环境之中。目前四旋翼飞行器等多旋翼飞行器已经在很多行业比如航空拍摄、遥感勘测、实时监控、军事侦察、喷洒农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经形成了相关产业。四旋翼飞行器具有非线性控制、控制量多、飞行姿态控制过程复杂等特性。本课题基于实现四轴飞行器低成本小型化通用化的思路,通过研究剖析四旋翼飞行器飞行的原理,根据其数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在MCU上实现了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数据的获取、飞行姿态解算以及飞行姿态控制。本课题硬件上采用stm32系列STM32F103C8T632位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负责分析处理数据,根据姿态运算结果,输出电机控制信号;主要使用惯性测量单元MPU-6050等传感器模块用于姿态信息的检测;采用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来驱动空心杯电机;蓝牙模块负责和上位机进行通信以实时采集飞行数据便于分析测试。整个软硬件系统均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各传感器采集飞行器的传感器数据都使用通用数字接口和MCU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软件上,编写飞行姿态控制软件,在stm32单片机上实现了四元数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解算出飞行器正确的姿态角,并使用PID控制进行姿态角的闭环控制,稳定飞行姿态。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四轴飞行器能够较好的自主达到稳定飞行状态,抗扰动能力强。飞行姿态控制算法完全实现了使四旋翼飞行器能在室内平稳飞行的控制要求。

    标签: Arduino stm32单片机 四旋翼飞行器

    上传时间: 2022-07-17

    上传用户:

  • SG3525设计资料

    SG3525 是一种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和通用性强的单片集成PWM控制芯片,它简单可靠及使用方便灵活,输出驱动为推拉输出形式,增加了驱动能力;内部含有欠压锁定电路、软启动控制电路、PWM锁存器,有过流保护功能,频率可调,同时能限制最大占空比。1)2)内置 5.1 V±1.0%的基准电压源。实物图3)芯片内振荡器。4)具有振荡器外部同步功能。5)死区时间可调。为了适应驱动快速场效应管的需要,末级采用推拉式工作电路,使开关速度更快,末级输出或吸入电流最大值可达400mA。6)内设欠压锁定电路。当输入电压小于 8V 时芯片内部锁定,停止工作(基准源及必要电路除外),使消耗电流降至小于 2mA。7)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即软启动控制端芯片的引脚 8,可外接软启动电容。该电容器内部的基准电压 Uref由恒流源供电,达到2.5V的时间为t=(2.5V/50μA)C,占空比由小到大(50%)变化。8)内置PWM(脉宽调制)。锁存器将比较器送来的所有的跳动和振荡信号消除。只有在下一个时钟周期才能重新置位,系统的可靠性高。

    标签: sg3525

    上传时间: 2022-07-18

    上传用户:d1997wayne

  •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

    本书从应用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各种硬件接口设计、各种常用的数据运算和处理程序及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以及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并对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以及各种新器件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突出了选取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书中的应用实例,大多来自科研工作及教学实践,且经过检验,内容丰富、翔实。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学习MCS-51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测试、机电一体化以及各类从事MCS-51单片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一章 单片微型计等机概述   1.1 单片机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1.2 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3 单片机的应用   1.3.1 单片机的特点   1.3.2 单片机的应用范围   1.4 8位单片机的主要生产厂家和机型   1.5 MCS-51系列单片机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1 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2 MCS-51的引脚   2.2.1 电源及时钟引脚   2.2.2 控制引脚   2.2.3 I/O口引脚   2.3 MCS-5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器(CPU)   2.3.1 运算部件   2.3.2 控制部件   2.4 MCS-51存储器的结构   2.4.1 程序存储器   2.4.2 内部数据存储器   2.4.3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2.4.4 位地址空间   2.4.5 外部数据存储器   2.5 I/O端口   2.5.1 I/O口的内部结构   2.5.2 I/O口的读操作   2.5.3 I/O口的写操作及负载能力   2.6 复位电路   2.6.1 复位时各寄存器的状态   2.6.2 复位电路   2.7 时钟电路   2.7.1 内部时钟方式   2.7.2 外部时钟方式   2.7.3 时钟信号的输出 第三章 MCS-51的指令系统   3.1 MCS-51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   3.1.1 寄存器寻址   3.1.2 直接寻址   3.1.3 寄存器间接寻址   3.1.4 立即寻址   3.1.5 基址寄存器加变址寄存器间址寻址   3.2 MCS-51指令系统及一般说明   3.2.1 数据传送类指令   3.2.2 算术操作类指令   3.2.3 逻辑运算指令   3.2.4 控制转移类指令   3.2.5 位操作类指令 第四章 MCS-51的定时器/计数器   4.1 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   4.1.1 工作方式控制寄存器TMOD   4.1.2 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   4.2 定时器/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   4.2.1 方式0   4.2.2 方式1   4.2.3 方式2   4.2.4 方式3   4.3 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4.4 定时器/计数器编程和应用   4.4.1 方式o应用(1ms定时)   4.4.2 方式1应用   4.4.3 方式2计数方式   4.4.4 方式3的应用   4.4.5 定时器溢出同步问题   4.4.6 运行中读定时器/计数器   4.4.7 门控制位GATE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T1为例) 第五章 MCS-51的串行口   5.1 串行口的结构   5.1.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5.1.2 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5.2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5.2.1 方式0   5.2.2 方式1   5.2.3 方式2   5.2.4 方式3   5.3 多机通讯   5.4 波特率的制定方法   5.4.1 波特率的定义   5.4.2 定时器T1产生波特率的计算   5.5 串行口的编程和应用   5.5.1 串行口方式1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5.5.2 串行口方式2应用编程   5.5.3 串行口方式3应用编程(双机通讯) 第六章 MCS-51的中断系统   6.1 中断请求源   6.2 中断控制   6.2.1 中断屏蔽   6.2.2 中断优先级优   6.3 中断的响应过程   6.4 外部中断的响应时间   6.5 外部中断的方式选择   6.5.1 电平触发方式   6.5.2 边沿触发方式   6.6 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   6.6.1 定时器作为外部中断源的使用方法   6.6.2 中断和查询结合的方法   6.6.3 用优先权编码器扩展外部中断源 第七章 MCS-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   7.1 概述   7.1.1 只读存储器   7.1.2 可读写存储器   7.1.3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   7.1.4 特殊存储器   7.2 存储器扩展的基本方法   7.2.1 MCS-51单片机对存储器的控制   7.2.2 外扩存储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7.3 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   7.3.1 程序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3.2 常用的EPROM芯片   7.3.3 外部地址锁存器和地址译码器   7.3.4 典型EPROM扩展电路   7.4 静态数据存储的器扩展   7.4.1 外扩数据存储器的操作时序   7.4.2 常用的SRAM芯片   7.4.3 64K字节以内SRAM的扩展   7.4.4 超过64K字节SRAM扩展   7.5 不挥发性读写存储器扩展   7.5.1 EPROM扩展   7.5.2 SRAM掉电保护电路   7.6 特殊存储器扩展   7.6.1 双口RAMIDT7132的扩展   7.6.2 快擦写存储器的扩展   7.6.3 先进先出双端口RAM的扩展 第八章 MCS-51扩展I/O接口的设计   8.1 扩展概述   8.2 MCS-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   8.2.1 8255A芯片介绍   8.2.2 8031单片机同8255A的接口   8.2.3 接口应用举例   8.3 MCS-51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   8.3.1 8155H芯片介绍   8.3.2 8031单片机与8155H的接口及应用   8.4 用MCS-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   8.4.1 扩展并行输入口   8.4.2 扩展并行输出口   8.5 用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   8.5.1 用74LS377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出口   8.5.2 用74LS373扩展一个8位并行输入口   8.5.3 MCS-51单片机与总线驱动器的接口   8.6 MCS-51与8253的接口   8.6.1 逻辑结构与操作编址   8.6.2 8253工作方式和控制字定义   8.6.3 8253的工作方式与操作时序   8.6.4 8253的接口和编程实例 第九章 MCS-51与键盘、打印机的接口   9.1 LED显示器接口原理   9.1.1 LED显示器结构   9.1.2 显示器工作原理   9.2 键盘接口原理   9.2.1 键盘工作原理   9.2.2 单片机对非编码键盘的控制方式   9.3 键盘/显示器接口实例   9.3.1 利用8155H芯片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2 利用8031的串行口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3.3 利用专用键盘/显示器接口芯片8279实现键盘/显示器接口   9.4 MCS-51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   9.4.1 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9.4.2 点阵式液晶显示控制器HD61830介绍   9.5 MCS-51与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1 MCS-51与TPμp-40A/16A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2 MCS-51与GP16微型打印机的接口   9.5.3 MCS-51与PP40绘图打印机的接口   9.6 MCS-51单片机与BCD码拨盘的接口设计   9.6.1 BCD码拨盘   9.6.2 BCD码拨盘与单片机的接口   9.6.3 拨盘输出程序   9.7 MCS-51单片机与CRT的接口   9.7.1 SCIBCRT接口板的主要特点及技术参数   9.7.2 SCIB接口板的工作原理   9.7.3 SCIB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   9.7.4 SCIB的CRT显示软件设计方法 第十章 MCS-51与D/A、A/D的接口   10.1 有关DAC及ADC的性能指标和选择要点   10.1.1 性能指标   10.1.2 选择ABC和DAC的要点   10.2 MCS-51与DAC的接口   10.2.1 MCS-51与DAC0832的接口   10.2.2 MCS-51同DAC1020及DAC1220的接口   10.2.3 MCS-51同串行输入的DAC芯片AD7543的接口   10.3 MCS-51与ADC的接口   10.3.1 MCS-51与5G14433(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2 MCS-51与ICL7135(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3 MCS-51与ICL7109(双积分型)的接口   10.3.4 MCS-51与ADC0809(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3.5 8031AD574(逐次逼近型)的接口   10.4 V/F转换器接口技术   10.4.1 V/F转换器实现A/D转换的方法   10.4.2 常用V/F转换器LMX31简介   10.4.3 V/F转换器与MCS-51单片机接口   10.4.4 LM331应用举例 第十一章 标准串行接口及应用   11.1 概述   11.2 串行通讯的接口标准   11.2.1 RS-232C接口   11.2.2 RS-422A接口   11.2.3 RS-485接口   11.2.4 各种串行接口性能比较   11.3 双机串行通讯技术   11.3.1 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3.2 PC机与8031单片机双机通讯技术   11.4 多机串行通讯技术   11.4.1 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4.2 IBM-PC机与单片机多机通讯技术   11.5 串行通讯中的波特率设置技术   11.5.1 IBM-PC/XT系统中波特率的产生   11.5.2 MCS-51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确定   11.5.3 波特率相对误差范围的确定方法   11.5.4 SMOD位对波特率的影响 第十二章 MCS-51的功率接口   12.1 常用功率器件   12.1.1 晶闸管   12.1.2 固态继电器   12.1.3 功率晶体管   12.1.4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12.2 开关型功率接口   12.2.1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   12.2.2 继电器型驱动接口   12.2.3 晶闸管及脉冲变压器驱动接口 第十三章 MCS-51单片机与日历的接口设计   13.1 概述   13.2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2.1 MSM5832性能及引脚说明   13.2.2 MSM5832时序分析   13.2.3 8031单片机与MSM5832的接口设计   13.3 MCS-51单片机与实时日历时钟芯片MC146818的接口设计   13.3.1 MC146818性能及引脚说明   13.3.2 MC146818芯片地址分配及各单元的编程   13.3.3 MC146818的中断   13.3.4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电路设计   13.3.5 8031单片机与MC146818的接口软件设计 第十四章 MCS-51程序设计及实用子程序   14.1 查表程序设计   14.2 散转程序设计   14.2.1 使用转移指令表的散转程序   14.2.2 使用地地址偏移量表的散转程序   14.2.3 使用转向地址表的散转程序   14.2.4 利用RET指令实现的散转程序   14.3 循环程序设计   14.3.1 单循环   14.3.2 多重循环   14.4 定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4.1 定点数的表示方法   14.4.2 定点数加减运算   14.4.3 定点数乘法运算   14.4.4 定点数除法   14.5 浮点数运算程序设计   14.5.1 浮点数的表示   14.5.2 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   14.5.3 浮点数乘除法运算   14.5.4 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转换   14.6 码制转换   ……    

    标签: MCS 51 单片机 应用设计

    上传时间: 2013-11-06

    上传用户:xuanjie

  • 怎样判断IGBT、MOS管的好坏

    怎样判断IGBT MOS管的好坏?怎么检测它的引脚?IGBT1、判断极性首先将万用表拨在R×1KΩ 挡,用万用表测量时, 若某一极与其它两极阻值为无穷大,调换表笔后该极与其它两极的阻值仍为无穷大, 则判断此极为栅极(G )。其余两极再用万用表测量, 若测得阻值为无穷大, 调换表笔后测量阻值较小。在测量阻值较小的一次中,则判断红表笔接的为集电极( C);黑表笔接的为发射极(E)。2、判断好坏将万用表拨在R×10KΩ 挡,用黑表笔接IGBT 的集电极(C),红表笔接IGBT 的发射极( E),此时万用表的指针在零位。用手指同时触及一下栅极( G)和集电极(C),这时IGBT 被触发导通,万用表的指针摆向阻值较小的方向,并能站住指示在某一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同时触及一下栅极( G)和发射极( E),这时IGBT 被阻断,万用表的指针回零。此时即可判断IGBT 是好的。3、注意事项任何指针式万用表皆可用于检测IGBT。注意判断IGBT 好坏时,一定要将万用表拨在R×10KΩ 挡,因R×1KΩ 挡以下各档万用表内部电池电压太低,检测好坏时不能使IGBT 导通,而无法判断IGBT 的好坏。此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检测功率场效应晶体管( P-MOSFET )的好坏。现在经常要检测MOS 管了,转几篇MOS 管的检测方法,以备随时观摩!用万用表检测MOS 开关管好坏的方法一、MOS 开关管针脚判断:在电脑上, MOS 管都是N 沟道增强型的MOSFET 开关管, 大部分都采用TO-220F 封装,其针脚判断方法是:将针脚向下,印有型号的面向自己,左边的是栅极,中间是漏极,右边是源极。

    标签: igbt mos管

    上传时间: 2022-06-22

    上传用户:

  • 开关电源电流检测技术研究.rar

    在功率电路中,电压的检测相对于电流的检测要简单和容易得多。电压的检测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而不会对电路性能产生明显影响;而对电流的检测却要复杂得多,电流的检测必须引入测量电流的检测器,检测器的引入将影响电路的性能。根据具体的电路,选择合适的电流检测方案,并进行正确的电路设计,是功率电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电流检测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开关电源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比较了目前开关电源中常用的电阻检测、磁检测、MOSFET检测等几种电流检测方法。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将各种技术加以区别,为各种开关电源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适用于电流型控制开关电源的新型电流检测电路。该电路结合了场效应晶体管导通电阻特性和电流镜像原理,能即时、快速地检测流过功率开关管的电流,以有效地进行开关控制和过流保护。论文最后还介绍了一种无检测电路的控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无电流传感器控制斜坡补偿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证实了电流型控制斜坡补偿的意义。

    标签: 开关电源 电流检测 技术研究

    上传时间: 2013-06-07

    上传用户:jjq7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