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首页| 资源下载| 资源专辑| 精品软件
登录| 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技术阅读 >  5.2-5.9 | 最新科技成就纵览

5.2-5.9 | 最新科技成就纵览

时间:2024-01-23


1.科学家研发镭射片膜 贴于隐形眼镜可辨纸币真伪

 纳米技术

近日,有科学家运用纳米级的冲压摩擦技术,在聚合物片膜上发射出激光束,有关片膜更可装置于其他物料之上。换言之,只要将片膜装上隐形眼镜,即可令普通人“双眼放光”。

片膜的厚度极薄、具高弹性,射出的光线波长约420至720纳米(nm),故此发出的能量极低,并不具破坏力。若将片膜贴在隐形眼镜上,更可让隐形眼镜成为扫描器,人们只要戴上该眼镜,便可单凭肉眼判断纸币的真伪。研究人员相信,通过轨对轨的纳米压印技术,以及有机喷墨印刷技术,未来将不需花费太多功夫,就可以将片膜大量生产。

2.可循环充电超万次锰氢气电池问世

 电池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介绍了一种可循环充电1万次以上的锰氢气电池,可实现10年以上的稳定性能。

据该成果的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维博士介绍,他们发明的锰氢气电池使用高表面积的碳作为正极集流体,易溶于水的硫酸锰盐作为电解液,由催化剂控制的氢气作为负极。该电池从设计、充放电原理、测试方法和性能上都有别于以往任何水系电池。

3.蝙蝠避免回声干扰靠改变频率该发现有助进一步研发声呐与雷达

 雷达技术

日本科学家通过直接监测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揭示出蝙蝠为避免干扰彼此信号所采取的策略。研究人员发现,蝙蝠在独自飞行时释放出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都很相似,但当它们成群飞行时,每一只蝙蝠都会改变自己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一个特征——结束频率,以此降低彼此之间信号的相似度。它们还会把信号脉冲变得更长、更响亮,就像一个人在嘈杂的酒会上可能需要提高音量才能让别人听见自己在说什么。

4.首款国产数字PET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先进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庆国带领团队研发的首款国产全数字PET已进入临床试验收官阶段,进入临床后将打破国外垄断。谢庆国带领团队研发的全数字PET,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PET技术,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特点,比传统设备能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被称作“癌症预警机”,在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疑难杂症早期检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5.手持3D皮肤打印机:两分钟修补深度伤口

 3D技术

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7日报道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手持便携式3D皮肤打印机,可以打印出多层皮肤组织,以覆盖和治愈深度伤口。这是第一个能在两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就地形成、堆积和凝固皮肤组织的设备,也是生物打印技术取得的新突破。

这种手持式皮肤打印机类似一个白色的胶带分配器,“生物墨水”由基于蛋白质的生物材料组成,包括真皮中最丰富的胶原蛋白、参与伤口愈合的蛋白质纤维等,它们能沿着每张“胶带”延伸。现在,研究团队计划给打印机增加一些功能,包括扩大可覆盖伤口的面积等。

6.巨型外星行星大气风中首次检测到氦

 天文物理

欧洲科学家团队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天体物理学论文称,他们首次在一颗巨型外星行星的逃逸大气风中检测到了氦。这颗星也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低的行星之一。

7.超薄磁性材料有望用于开发新型存储设备

 新材料

美国一个科研团队基于二维磁体三碘化铬开发出了超薄磁性材料,有望用于研制新型存储设备,从而大幅提高信息存储密度并减少能量耗损。

研究人员将两层三碘化铬置于两层导电的石墨烯间,当这两层三碘化铬中的电子自旋指向相同或相反时,电子可无阻通行或基本被阻止,这被称为“隧穿磁阻效应”。可实现这种效应的结构被称为“磁性隧道结”,是磁性信息存储的最基本单元。

他们发现,区别于传统的“磁性隧道结”,当增加三碘化铬层数时,可拥有更多电子自旋组合,从而有望大幅提高单个器件的信息存储容量。研究团队在4层的纳米器件中实现了超过现有技术10倍的“隧穿磁阻效应”。

8.柔性激光贴膜可用作数字条形码

 激光技术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科学家马尔特·盖瑟及其同事开发出一种方法,将有机激光膜从辅助底物上取下,转移到各种不同表面上。研究表明,这些柔性激光膜即使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仍具有机械稳定性;即使没有理想的存储条件,其光学特性也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保持不变。

研究团队表示,这些超薄激光膜可以被黏到钞票和隐形眼镜上,因此能把它们用作柔性可穿戴安全标签。这一点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通过改变材料和调整激光的光栅结构,发射的激光可以在平面背景上显示一系列特定的锐线——数字条形码的1和0。

9.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遥感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发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对震区生态环境恢复、城镇灾后重建等进展成效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震区堰塞湖情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估表明,至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已成为风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并修建了路桥,基本解决了地震堰塞湖对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十年间堰塞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堰塞湖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汶川地震灾区通过重建设计具有了重要旅游价值。科研人员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相关堰塞湖,发展特色旅游。

10.上海着力推进世界级硅光子基地建设

 政策资讯

上海市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项目近日在张江实验室启动。

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硅光子”专项由张江实验室牵头,一批沪上在硅光子领域开展深入研发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参与,面向硅光子全产业链,针对国内发展硅光子最为短缺的工艺平台、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精准布局,开展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大规模光开关和3D光电集成等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前沿研究。

11.首证!地球轨道存在40.5万年周期变化

 天文物理

美国研究人员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报告称,通过对古老岩石的分析,他们找到了地球公转轨道40.5万年周期循环假设的首个物理证据,研究表明,这一周期循环在地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科学家们认为,受金星、木星重力以及太阳系中其他物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地球公转轨道会以40.5万年为周期,在近乎完美的正圆形到偏心率大约0.05的椭圆形间循环往复。这一假设是基于天体力学原理计算得出来的,此前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相关的物理证据。

12.我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将发射 订单排到2020年

 航空航天

5月8日,落户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举行了OS-X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首飞发布会,正式宣布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 首飞时间,将于5月17日左右在西北某基地点火升空。

零壹空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舒畅透露,零壹空间的火箭发射成本大概几千万一发,比目前国内国际火箭的发射成本便宜一半。造火箭的国家很少,但卫星需求的国家很多,中国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去年中国有19次火箭发射,今年将达到40次,“国家队”的发射任务非常繁忙,而商业航天的优点是效率高、成本低,舒畅表示他们有信心将零壹空间做到全球总价最低的小火箭。

据了解,除现场签约客户,零壹空间还与多家海内外客户签订发射协议。M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20年,X系列火箭订单已排至2019年,并与欧洲、亚洲多家卫星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预计将实现年产30发以上M系列火箭和20发以上X系列火箭的能力。

13.图灵“跨界”六十多年后,浙大研究者合成出了他预测的结构

 纳米技术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家张林带领的团队研制出了一种能够以传统滤膜三倍的速度滤掉水中盐分的滤膜。这种膜具有独特的纳米级管状结构,灵感来自于密码学家艾伦·图灵的数学生物学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滤膜是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图灵结构”的实例,而且是这类结构的第一个实际应用。“这些3D结构十分特别。”来自德国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实验室(Friedrich Miescher Laboratory)的系统生物学家Patrick Müller说。组成滤膜的一股股管状结构的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用其他方法(比如3D打印)是不可能制作出来的。

14.自适应光学助力太阳高分辨力光学成像技术发展与应用

 天文物理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长辉带领太阳高分辨力光学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太阳大气高分辨力层析成像技术研究,突破了太阳自适应光学(AO)、地表层自适应光学(GLAO)、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CAO)以及太阳大气多波段层析成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取了太阳大气可见至近红外7波段同时层析高分辨力图像。

15.DNA打结怎办?一种生物机制能解

 生物技术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官网近日消息称,MIT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种生物机制能控制DNA分子扭结,其证明同一个DNA分子上的扭结,可以从静止转变为移动状态。

文章来源:环球网  解放军报  光电技术研究所等


IEEE Spectrum

《科技纵览》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往期推荐

4.25-5.2 | 最新科技成就纵览

4.18-4.25 | 最新科技成就纵览

4.11-4.18 | 最新科技成就纵览